第三十二章 第二届国事大会-《奋斗在大明》


    第(2/3)页

    奈何,他们能联系起来吗?

    自然是不能的。

    他们如果能联系起来,早就联系起来。要知道嘉靖当初对付他们,可比周梦臣过分多了。

    而且周梦臣对这些人的想法,也了如指掌。  在他们看来,而今大明强盛,没有外患。日子一日好过一日,最好这样的日子,永远过下去,周梦臣所做所为简直是庸人自扰。

    只是周梦臣很明白,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大明第一次经济危机,很有可能就要来了。

    只是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经济危机这个概念。

    这几年来,大明蒸汽机的普及,各种商品的生产数量节节攀升。最典型就是布匹了,而今从松江到苏州吴淞江两岸,几乎全部是作坊。

    无数布匹从这里生产出来,一部分到了海外,一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也是因为国内棉花不足,即便是江北开辟出来大片大片的棉田,依然不够。天竺的棉花源源不断的进入国内。

    如此一来,周梦臣,不,或者大明很多人还没有感觉,天竺棉纺业已经在摧毁的七七八八了。

    也是这年头海运是有瓶颈的,天竺才没有出大乱子。同样的原因,大明海外市场终究是有限的。所以承受商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各种原因堆积之下,生产过剩的问题,很容易爆发出来了。

    周梦臣的改革,一方面为大明工业化扫清楚障碍,同样也是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为这些作坊提供新的市场。

    这些话,周梦臣其实已经有几个大商贾,与周梦臣徒子徒孙们说过了。前文也说过,整个工业化过程之中,周梦臣并没有为自己多捞钱。周家的产业,主要是在北-京收房租。而周梦臣的弟子们,却在其中赚了不少,其中最多的就是殷家。

    除却殷家之外,还有很多人。

    甚至在大明商业圈里,也能称上一派了。或许比不上晋商,徽商这些老牌商帮,但却也有几分底气了。由他们出面,周梦臣也团结了相当一大批商业资本。

    这也是周梦臣敢公然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只是,这些事情不能在这个场合说。

    周梦臣说道:“邹大人此言差矣。要与民休息,首先要的是让百姓心安。有恒产则有恒心。而今天下是什么样子,邹大人是真不知道吗?”

    “黄册不堪为用,上面的数字,还是永乐朝的。朝廷却按照黄册征收赋税,每年都有数层赋税是收不上来的。嘉靖四十二年到而今五年之间。平均每年不得不豁免的赋税,已经有五六百万石之多。十年之间,到达千万石,不成问题,这还是在这个数字不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

    “田赋乃是国家之根基,百姓乃是国家之赤子。天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百姓无力承担赋税,而且越来越大。是本朝的赋税多吗?”

    “太祖定额,大明赋税数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动,何故洪武永乐朝,百姓积极完粮,而今却屡征不出。乃至于自杀,逃亡者?”

    “这是国本,不得不重。”

    周梦臣目光扫过所有人,目光锐利之极,似乎看透了很多人的人心。

    邹应龙也有一些不自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