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九月底出了一件让胤禛颇为烦恼的事情——湖南永兴有一位失意的曾姓文人,早年曾经参加科举,中过秀才,但此后屡试不第。 到了中年,在种种谋生的压力之下,即使傲骨铮铮,也万般无奈。 他终于放弃了科举,只靠教书为生,人称蒲潭先生。 蒲潭先生喜谈道学,还曾经专程赶赴西安,在去往总督衙门的路上等了足足一个月,终于拦住了川陕总督,并递上书信,策动谋反。 在这封书信中,他一口气列出了当今天子的十大罪行——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好杀…… 通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胤禛乃是古往今来少见的暴君。 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总督大人本来坐在轿子之中,看见有个潦倒书生模样的中年人给自己递了一封书信,原还以为不过就是夺田分产之类的冤案,于是顺手就让旁边的差役将书信接了过来。 谁知道打开书信,看见了满纸都是这样的话语,总督大人只惊得目瞪口呆,又见那书生已经当街而立,手中拿着同样的一封书信,大声读了起来,引得周围百姓纷纷驻足。 总督赶紧让人将曾姓文人给塞上嘴,扣押了起来。 同时,他不敢有所隐瞒,立即便将这件事上书奏报给了远在京城的天子。 当然,在这第一封折子之中,川陕总督没敢将那文人的原话直接写在了奏折里,只是委婉的转述了一下。 这当然是因为怕万岁看了之后,当场暴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胤禛看了之后,虽然心中十分不痛快,但也拿出了万乘之君的胸襟气度,亲自下了旨意——“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亲耳一听可也。” 他让审押此书生的川陕总督要心平气和的开导这文人。 他认为既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一味的责罚是没有用的。 要对这文人要有宽慰,更要有引导,引导他有彻底悔悟的变化之心。 但是这封折子刚刚发出去没多久,胤禛就琢磨出了不对劲。 越想越不对劲。 川陕总督显然是有所委婉隐瞒。 倘若那文人说的只是总督报上来的这些字句,堂堂封疆大吏,何至于紧张到如此地步,立即便慌慌张张的要将折子递到京城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