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 制衡-《大明圣皇》


    第(2/3)页

    对于皇帝的决定,徐光启没有任何反应,对于皇帝的任何决定,他都是赞成的。这个时候的皇帝,尤其敏感,容不得任何质疑。

    任何微小的动作,都会备当成对皇权的质疑和挑战。徐光启可不想留下这样的印象。

    何况,在他看来,皇帝的做法,无疑是比较合理的,既保留了内阁的便利之处,也有对内阁的制衡,不论是军权还是监察权,司法权等等。

    当然,这些制度也不会太过新奇,无论是秦汉的御史大夫、前朝的御史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都能在这里发现影子。

    可以说,目前的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制度集大成。

    后世的很多制度,无疑是借鉴了古代的,朱由检又从后世借鉴,其中自然由很多古代制度的影子,对于徐光启这样的博学大家来说,肯定不陌生。

    “那财政预算呢,是走陛下的内帑还是走金部银台。”徐光启冷静的问道。

    人事权和财权无疑是各大组织中最为关键的两样权利,掌握了这两样,才算是掌握了一个组织。

    如今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奏折植入司礼监,也就是呈递给皇帝,那么人事权自然而然的收归在皇帝手中,财权也是如此,但是财权却有一个出处,这笔钱到底从哪里来。

    这无疑是个非常的关键。

    “咳咳,都察院和大理寺也是朝廷的一部分,不是私人机构,其前款来源自然是从金部的银台走。”朱由检望着天空说道。

    很好,这很皇帝。钱不用出,权力却收归手上。

    不过,徐光启依然没有反对,皇帝说的毕竟有道理,这都是公器,的确不能由私人机构支撑,哪怕这个人事皇帝也不行。

    华夏文明发展到明朝,一些概念其实已经渐渐的清晰起来,例如公器和私器,皇室和天下等区别。

    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金花银和内帑等名词的出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