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要不培养一个电影女王-《激荡1980》


    第(2/3)页

    香港现在投资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成本并不算太高。我们可以与业内人士合作,出资专门定制当代剧。

    无论是谈情说爱的爱情剧,抑或商海鏖战的商战剧,还是特工搏斗的谍战剧,只要剧本情节设计的好,都可以做巧妙地产品植入。”周阳进一步解释道。

    影视作品中做商业植入,在后世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大部分广告主还没注意到这个新途径。

    “为了打广告去投资电影?”杨旻德皱了皱眉说道。

    “呵呵,香港电影业即将进入繁荣期,不但本港票房屡创新高,而且外埠票房也越来越喜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领域。

    更何况我们只有深度介入这个行业,才能更好地全力调动其中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比如除了广告植入之外,还可以用明星来做代言。”周阳笑着说道。

    杨旻德的老公潘迪声最初开投资电影,只是为了追女人。结果因为香港电影业在八十年代的市道足够好,又开电影公司、又买院线,最后把自己变成了香港电影大鳄。

    要是杨旻德也大举进军香港电影业,不知道这对原本的夫妻,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周阳在心里颇带恶趣味的思考着,他可不会承认插手电影业,是为了更方便自己将来泡女星。

    “香港本地市场太小了,如此投入不值得……你是说亚洲外埠市场?”杨旻德思索了一番,总算抓到了周阳话里想要表达的重点。

    “没错,随着宝岛电影业的消亡,香港已经成了最大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香港影片现在不但畅销东南亚,在日韩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所以投资香港电影、绑定港片明星,很容易引领大半个亚洲的时尚潮流。

    我知道许多香港制衣商已经开始尝试自创品牌,但大部分人的重点似乎放在开拓欧美市场上,毕竟这些地方是香港服装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但这其实是在拿自己的劣势,去与别人的优势去竞争。毕竟香港公司的平均实力本身就比欧美公司弱,又是客场作战有没有渠道优势,新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度也不够。

    如果益达集团想要自创品牌,我认为必须走差异化竞争路线,选择那些欧美公司还没重视的新兴市场,才有更大的胜算。

    这其中近在咫尺的亚洲市场,无疑是第一选择。像益达集团除了在香港本埠之外,还在东南亚设有工厂。所以在进行渠道建设时,首先就能用上之前积累的大量人脉关系。

    再者,亚洲地区的富裕程度,没有欧美发达国家那么高,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也更加敏感。而香港厂商的生产成本比欧美同行低,所以在对标欧美同类品牌时,可以在定价策略上更具攻击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依托香港影视产业,在营销宣传上抢占先机。”周阳进一步介绍自己的想法。

    “那我们的品牌定位呢?”杨旻德又问道。

    “我们应该做一系列品牌,而不是一个品牌。顶级奢侈品牌可以直接放弃,欧美文化占主导的情况下,意大利、法国的品牌在大多数人眼里,天生就是最高贵的。

    反倒是稍逊一点的轻奢可以做一做,但是也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这主要是用来拉升逼格用的,也为将来的消费升级提前做准备。

    至于现阶段的开发重点,应该放在中等档次的快消品牌建设上。以t恤为例,我们既要做到引领年轻人的潮流,又定价上让他们咬咬牙就能买得起。

    当然,我作为非专业人士,说了这么多也未必有道理,只是给你提供一些启发。”周阳并没深入研究过服装产业,只是靠着一个业务员的基本素养——能扯。

    “阿阳,是否有这个荣幸认识一下,你身边这位美丽的女士。”刘晓杰不知何时已经走到周阳的身边。

    他今天穿着一套修身的黑西装,谈吐举止也非常优雅,相比一年前那个街头卖画的人,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这位是益达集团的总裁杨敏德女士,她刚刚买下了你那幅《纽约女神》。”周阳介绍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