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有人想你了-《溯流文艺时代》


    第(2/3)页

    巩莉笑道:“水都凉了,茶叶也黄了,还好茶。”

    张一谋举了举手上的《钟山》杂志,“真正好的在这,苏桐没有骗我,他那个师弟确实很厉害。文学上面的事情我可能不太懂,但是他这个写故事的能力可真厉害,节奏快得像看新闻,但是画面感又比新闻强。”

    巩莉挑了挑眉毛,“你说的这个,就是昨晚见到的那个于东写的?”

    “名字没错,应该就是他。”张一谋点了点头,又有些惭愧地说道,“我还是眼拙了,昨晚有些小看他,只把他当成个刚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

    “可你不是说过苏桐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成名了,还推荐我读了他的《1934的逃亡》么?”巩莉看着张一谋说道,“苏桐既然能那么年轻就写出好作品,这个于东为什么就不能呢?”

    巩莉虽然这么说,但其实还是马后炮。

    昨晚她对于东的印象不算差,但也没想到他跟文学家能扯上联系。她还没看于东的小说,不过既然张一谋说好,那就肯定好,她相信张一谋的审美和品味。

    张一谋听了巩莉的话,深以为然地点头道:“是啊,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的眼光竟然还这么有局限,实在是不应该。下次吧,下次咱们专门过来一趟,再约他们一起吃个饭。”

    巩莉好奇地眨了眨眼睛:“你是对于东的这篇小说感兴趣了,有拍成电影的想法么?”

    张一谋却摇了摇头,“感兴趣是真的,但是拍电影……恐怕不行。”

    “怎么,难道它不适合拍成电影么?”

    “也不是,只不过里面很多场面很大,我看的时候一点思路都没有。这些场面如果不能实现,效果就呈现不了,还不如不拍。当然,这个问题也不只是我解决不了,而是现在的技术很难达得到,说不定过些年有希望吧。”

    张一谋语气中有些遗憾,故事是个好故事,而且跟神话挨边,又上了《钟山》。商业上,故事里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元素,而且节奏很好。艺术上,作品饱含人文关怀。

    况且国内外现在还没有这类的电影出现,很有实验性。

    他说要再约一次苏桐和于东,一方面是想要更深入地结交这两位作家。另一方面,他昨晚虽然没有唐突于东,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认为自己重视不够,所以还带着一些弥补的心态。

    “哦,对了。”张一谋看向巩莉,“你说《1934的逃亡》我倒是想起来了,这本书你看完了么?”

    巩莉捋一下耳边的头发看向别处,有些不好意思,“看了一些,看不太下去,感觉故事零零碎碎的,连不起来。”

    “《红高粱》比它长多了,你不也看完了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