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归来-《挖到一艘宇宙战舰》


    第(3/3)页

    毕竟,京都理工的招牌在国内可是大名鼎鼎,生源肯定不用愁。

    加上毕业后的超高就业率和高薪资待遇,很多学生填报志愿都会朝着这方面考虑。

    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还可以优先专升本,直接在京都理工本院学习2年,获得学士文凭。

    那些外语水平比较差的偏科生,第一时间肯定会选择这种专科学校。

    按照姜余的设想,这样的学校设置的学科基本上不会太多,都是偏向中文逻辑、互联网、汉语言编程软件这一类。

    教育产业,现在看似不挣钱,规模上去后,还是有比较可观的效益。

    以后也可以在学校里创办一个高新软件孵化园。

    京都理工作为大股东同样可以获益不少。

    尤其是在几年后的互联网浪潮中,京都理工绝对可以在这一行业独占鳌头,成为华夏互联网霸主级存在。

    姜余把这件事定下来后,又问了一下曾伟的近况。

    这可是他的好哥们,要照顾一下才行。

    “老杨,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您商量一下。”

    杨校长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您看,我在乌克兰埋下了一个种子,以后发展成什么样,不好说。”

    “以后,肯定需要人去管理,您老帮我物色一些语言天赋好的学生,多学一些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语言。”

    “最好在那边留过学的。”

    “今后肯定会有用,待遇肯定不会低。”

    “另外,我那个发小也想放在您身边,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语言,也能够多教教他怎么做人处事。”

    “您老就是个定海神针,那个小子就算是再蠢,如果从您身上学到一点皮毛,那也够他享用终身了。”

    如今这个年代,留学生本就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公派出国留学的。

    有一小部分回来的,要么就是去央企或者政府部门,要么就是进入外资企业。

    很难找到语言和管理方面的双面人才,尤其是前苏联那边的语系。

    不像21世纪后,海龟遍地走。

    那时候,很多青年学子为了镀金,私自掏腰包跑到国外大学就读中文系。

    曾伟语言天赋应该还可以,试着学习一下吧!

    如果有能力,就帮他一把,也算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心腹。

    ……

    实验大楼,化学实验室。

    姜余从张书记口中得知,王教授已经打了几个电话找他。

    他估计是那个保鲜分子出成果了,就赶紧过来看一看。

    穿上白大褂的姜余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科研学者的气质。

    他走进王教授的实验室,就看见他带着几个学生埋头苦干搞研究。

    “王教授,您好!”

    “最近打电话找我有啥事?”

    王教授回头一看,是姜余来了,很是高兴。

    把他拉到一边,小声说着自己这段时间的成果。

    上次拿过来的“五星罐头”包装锡纸,里面蕴含丰富的特殊分子,而且纯度非常高。

    为了不破坏这些分子,他先是把这些锡纸放在一层薄薄的水里。

    经过无菌快速冷冻处理后,然后把这层锡纸快速拿出,留下那层薄薄的冰块。

    最后,把冰块放进真空炉加温,融化后的水和真空箱内都充满了保鲜分子。

    用特殊仪器捕捉这些保鲜分子就很容易了。

    经过几天废寝忘食的研究,王教授和她的学生们终于把这保鲜分子的分子结构分析出来了。

    他们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怎么生产?

    只要姜余的奖金能够兑现,还想那么多干嘛呢!

    这次奖金有100万,学校肯定会抽走一半。

    王教授一个人至少可以拿三四十万,加上次的二三十万,京都理工大学第一个首富就这么诞生了。

    消息传开后,所有的教职工们,都恨不得用眼睛撕碎他。

    这可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大财主。

    不过,这也给那些理工宅们提供了一个发财的捷径。

    姜余也没让他们失望。

    他们没有等多久,第三个悬赏出来了。

    装“五粮液”(现在叫长生仙酿)的那个玻璃瓶。

    这个玻璃瓶还是他从那个拾荒者手里买回来的,给了他五块钱。

    要不是他,姜余还真不知道这个玻璃这么坚硬强韧。

    他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用厂里的100吨冲压机压这个瓶子。

    结果,玻璃瓶啥事都没有。

    反倒是,冲压机上面还出现了一个浅浅的印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