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海上利益-《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毫无疑问,人口仍被排在了首位。
这么多年鼓励生育,人口增长不少,户部粗略统计约有三千万左右。
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李晔心中远远不够,也就后世一个城市圈的规模。
人口是文明的载体,主体名族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才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然后才能往外辐射,同化异族,而不是被异族同化。
更多的主体族群人口,才能控制更多的土地。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不过百年,就被当地族群同化。
制约人口增长的首要原因,还是粮食。
帝国的基础是建立在农业之上。
农业繁荣,百业俱兴,人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提刀上马砍人,或者作作诗、弄弄书画,搞些形而上的东西。
虽然有了耕牛与铁犁,但这时代的亩产只有两百七十左右,这还是上等良田。
李晔在尚学中设有农学,鼓励传播优秀的耕种技术,寻找可替代的主粮。
农学院士子阳济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广南寻到占城稻,这种水稻高产、早熟、耐旱,适应力极强,播种五十余日便可收获,特别适应广南与广东的气候,一年三熟,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
虽然比后世亩产千斤少了太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这种水稻在浙东、淮南推行,亩产依然可以达到三百斤。
中下等田地也可收两百多斤。
关键它不择地,耐旱。
在荆南、南阳的试种也取得了成功。
李晔大喜,当即封阳济中为农务司少卿,从三品,又把农务司从工部独立出来,专置屯田,以及皇庄的田地牧场。
阳济中是天佑十一年的进士,四五年时间就做到了朝中从三品大员,可谓平步青云,羡煞不少读书郎。
不过,北方还是主要种植大麦和粟米。
李晔记得后世人常说康乾盛世是番薯的盛世,似乎在明末传入番薯之后,中土人口才迎来大爆炸。
可惜这时代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远在南美大陆,暂时够不着。
除了吃饱还要有营养,吃不上肉叫什么盛唐?
满清和民国号称人口四万万,但却是骨瘦嶙峋,面黄肌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