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十面埋伏-《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第(2/3)页

    除此之外,城中取暖的煤炭木炭以及棉花棉布等御寒之物也都是有价无市,大量的商铺关门歇业,许多百姓在家中忍饥挨饿,瑟瑟发抖。

    城中甚至已经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而且人数每天都在增长。

    可以说,此时的北京城是士兵士气低迷,百姓人心涣散,怨气冲天。

    楚军的传单每三天发射一次,城中的情况他们从逃出城的清军士兵口中也有了解。而且楚国殿前司的人也每天都送出城里的动态消息。

    北京城虽然现在还没投降,但是却已经四面漏风变成了一个大筛子。

    只等着楚军最后一击就可以彻底被击碎了。

    而城外的楚军,虽然主力都是南人组成,但是却丝毫不畏惧北方的严寒。

    倒不是他们不怕冷,而是因为在京杭大运河以及海路还有所有的陆路都被楚军控制之后,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物资都被运到了北方。

    物资的种类非常的丰富,御寒的棉花棉布,以至于各种成品的棉衣棉鞋棉袜甚至还有棉帽子棉手套,以及皮毛制作的御寒衣物也是应有尽有。

    在锦绣实业巨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之下,虽然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纺织物的市场价格已经低到了一个之前人们从来都不敢想的程度上。

    江南那些做纺织生意的商人们虽然叫苦连天,一开始还想跟锦绣实业硬刚,可是在得知了锦绣实业的背景是楚王之后,立刻认怂。

    况且他们如果不跟着降价的话,这天下的纺织生意就会彻底被锦绣实业给弄断掉。

    他们之前还想从原材料上卡锦绣实业,但是最终也是徒劳无功。

    御寒的问题解决了,粮食的问题同样也是以锦绣实业为首的楚国商家们集体发动他们各自的能量从南方各地,甚至还有人从安南购买粮食运输到了北方。

    价格都是平价,或者说在保本的基础上略作上涨来供应楚军,以及为北方各地逐渐平静下来的城池提供粮食。

    源源不断的粮食运到了北方,北方的局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恢复平静。

    本来还有些惶恐不安的百姓们也很快放下心来,人们在腹中有食,身上有衣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楚王统治所带来的好处,于是纷纷自觉地宣传楚王的仁义,甚至许多人还主动跑到楚军大营里要求为楚军做工。

    毕竟这不光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且楚军还给管饭。

    西山的煤炭也被楚军组织人手大量的开采出来,一方面供给周边城池的百姓取暖使用,另一方面楚军之间也用来取暖。

    甚至李彪突发奇想,虽然两军交战,围城正酣,但是城中的百姓却是无辜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煤炭取暖,城中的百姓必然会有许多人被冻死。

    毕竟那些城中的权贵官员们大多数都是有门路的,不至于缺这点煤炭木炭。但是普通的百姓许多人家中甚至没有隔夜粮。

    要是等到破城之日,恐怕许多百姓都不会等到那一天。

    “老郑,北京将来是王上建都之地,是我们大楚的京城。这些百姓也都算是我大楚的子民。而且我们之前一直在宣传王上的仁义,承诺要善待每一个华夏子民。如果我们任凭这许多百姓被冻饿而死的话,那不仅会损伤我们的信誉,也会损伤王上的威信。若是满清朝廷因此将百姓们的怨恨归结到我们身上,那对我们是不利的。”

    李彪坐在大帐之中,一边围着一个炭炉烤白薯,一边跟郑云龙商量着他的想法。

    郑云龙穿着一身粗布棉袄,小心地捧着一个刚刚烤好的白薯剥皮,往嘴里小心地咬了一口吞咽下去后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们的确不能坐视不理,毕竟城中大部分都是我们华夏子民。现在我们的物资也不缺,可问题是这些东西如何送到城中那些真正有需要的百姓手中去。”

    “你的意思我明白。这个问题我早都想过了。这件事要办成,还得依靠城中殿前司的那些人。他们手中不是掌握着许多满清官员权贵的黑材料嘛,如果能利用一下的话,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

    李彪兴致勃勃地说道。

    郑云龙剥皮剥的有些不耐烦,索性也不剥了,直接将手中剩下的半截烤白薯一股脑地塞进嘴里。

    “这个办法倒是可行。你回头问问殿前司的人,看看他们有什么门路。”

    郑云龙点头赞同,两人三两下就把这个事情给定下了。

    若是换做其他人的部下,他们肯定不敢做的。因为这么做,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都会被扣上一个资敌的罪名。

    现在就是要把城中的敌人逼迫到山穷水尽,可你们倒好,反倒主动给敌人送物资,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