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出征的那些事-《大宋皇家发行商》
第(2/3)页
但凡此战随行之人,倘或在赵昕遇到危险时护驾,那就是天大的功劳。即便是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以交趾之弱,军功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绝大部分禁军的心思,可是赵昕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个心思。
数十人主动请战,派哪些人南下,若是按照往常惯例,那就是比拼身世地位了。比如宋夏战争中的在定川寨之战中惨败的葛怀敏,那就是个交际好手,赵祯在他出征的时候甚至送上曹玮(曾大败元昊祖父李继迁,镇抚吐蕃番部,此人不死,元昊断无独立的希望)穿过的战甲,但那又如何呢?
赵昕不管这些人身世如何,反正他的东宫侍卫里面哪一个不是家世勋贵,祖上鼎鼎大名,论家世再强难不成和赵昕比吗?
赵昕在东宫内设下重量不等的巨石,还有膂力不等的强弓。武无第二,不要和我说熟读诗文,这场战争的大战略方面已经拟定,你们只需要负责具体任务就行。想要南下就举起巨石,拉开强弓。
赵昕亲自监考,狄青在一侧观看,同时负责点评人物,他毕竟是军中出身,眼光可比赵昕老辣地多。很多花拳绣腿看似表演性极高,比如挥舞石头转圈,脚踢手举等,并无多少实用性。在狄青的火眼金睛下,尽数被淘汰。
就这样,赵昕筛选出来了一批真正的练家子,即目前武将世家中少有的一批还维持艰苦训练的人。
很多世家因武功而起,但是后辈往往转向学文,不仅仅是因为家族多元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武学真的特别累人。就拿赵昕自家而言,要不是赵祯督促地紧,赵昕才不会天天练习骑射呢。
松一些,你看有几个皇族学武的,但凡修习一下武艺,混个实职将军还不容易。魏晋士族哪个没有军功在身,之所以衰落,最大的原因就是内部腐化,然后只能够靠修修族谱来圈地自萌。
除了挑选中层将官外,就是武器的分发了,这个步骤其实也很麻烦。很多人以为禁军每天随行都有甲胄武器,其实不然,也就是戍守皇城的那批人有罢了,每天换防之后武器就要上交,遗失损毁都要受罚。
所以,你如果去看史书就会发现,很多政变发生的时候,第一选择不是皇宫,而是藏放兵器的武库。因为只有抢夺武库后将自己的部下武装起来,才能够形成战斗力。冷兵器时代,一件铠甲的作用真的是不需要再强调了,更不要说其他的强弓劲弩。
杂七杂八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狄青还向赵祯请命,从西北调了两千杂胡过来,就是宋夏边疆上的少数民族,是一流的轻骑兵,一人双马,俸禄是步兵的三倍有余。这批人也是南征队伍中唯一成建制的骑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