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神秘祭司-《古滇探秘》
第(2/3)页
“好啊好啊,我们家就在附近,我带你们去。”得了黄洛洛好处的小姑娘,用手往前边的巷子一指。也许是烤地瓜真的香,小姑娘一说完话,拉起黄洛洛的手,蹦蹦跳跳的在庄峤前面引路了。
三个人走进弯曲幽深的巷道,前面的小女孩走得很快,加之巷道又狭窄,不时的弯来拐去,眼前不时闪过斑驳的石头墙壁,还有那些墙头上卷曲枯萎的藤蔓,恍惚间,庄峤有一种走在时光之门的错觉。这样的场景,这般的清晰,似乎是见到过的。是在梦里吗?如若不然,那就是上上辈子了……
庄峤这一驻足,走在前面的两个人已经转弯,不见了。紧跟上去,发现有岔道。置身在这条看似充满年代感的古巷道里,他随脚走进其中一条,情不自禁的推了推身旁的斑驳石墙,想着这墙的后面,应该潜藏着某段历史的洪流吧。
“叔叔,你走错路了,我们在这边。”岔道口,小姑娘忽地探出头来。原来,见庄峤没跟上,她又找回来了。
小姑娘拉着庄峤,一路来到黄洛洛驻足的一座古旧的宅子前。
小姑娘“吱钮”的一声推开大门,清脆的童音在院子里响起来:“爷爷,我给您带客人来啦。”
庄峤二人跟着走进去,发现这是一座旧式的瓦房套院,里面有一个葱绿的小院。院子里的花架上,爬满南国特有的青藤和花卉,稠密的枝叶衬着一朵朵紫色小花,在这大雪天里开得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匹匹美丽的彩缎。
听见小姑娘的叫唤,院子里一个正在为盆栽洒水的银发老人,回头看见庄峤二人,连忙放下喷壶,两只湿手在衣服上揩了揩,笑呵呵的迎上前来打招呼。
老人将他们迎进厅堂里落坐,听说是来当地考证风土人情的工作队,这个自称叫董卿的老人嘴里说着“不急不急”,让他们先坐着,忙去沏茶了。
庄峤趁着这个机会,把庭院打量了一番。
董卿老人的家宅非常洁净,外观是旧世纪的样式,内宅却是很中国风的布局。竹叶灯,红木椅,大理石面狮子爪圆桌,到处可见梅兰竹菊图,再加上墙体挂满的民族饰品,使整幢房子看上去虽然不是很奢华,但很有个性的布置中能看出主人的品位,十分的清雅,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
这倒挺符合老人县文化馆民间文艺研究者的身份。
扫视完厅堂,庄峤的视线沿小院而下,只见院落的墙角放着一排玻璃柜子,从乐器、服饰、各种雕刻物和纪念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活像一个小型民族展览馆。庄峤正看得有趣,冷不防一眼扫到墙旮旯里放着的一块斑驳“石像”,等走近看清楚那东西后,他脱口一声惊呼。
对这造型的物件,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是一个二尺多高、头戴鸭嘴形头盔、耳垂圆形大环,有着明显古滇国青铜武士特征的人物形象。震惊之中,庄峤情不能禁地用手抚摩起这个昂首在战马背上的青铜像,当手指触到武士头顶上的王冠时,他的心脏禁不住狂跳起来。
这模样的造型,分明就是花腰傣寨祭祀台上,石窟里的青铜像缩小版啊。
莫非董卿老人,是有关古滇国的知情人?
可这一次,庄峤想错了。给他们端来茶水后,对他的这个疑问,老人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我都不知道这个青铜像有何来历,这是吆吆寨大祭司所赠,刚才你们听到小孩唱的歌谣,就是根据他提供的素材改编的。”
说起自己写的这出地方戏,老人唏嚅不已。
他说:“这是目前为止我写的最辛苦,也最成功的一部戏。当初公演,还获过国家级佳作剧目奖。”看到两个年轻人眼睛闪闪发光,老人的语气中多了些得意:“这出戏讲述的是一对保家卫国的有情人,历经磨难终不能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按大祭司的说法,这是很古以前发生在我们当地的一段历史事件。”
听到“大祭司”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称谓,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庄峤马上来了兴趣,他追问起这位民间“大祭司”和老人之间的关系。
说起两个人的相识,董卿老人叹了一声,跟他们娓娓道来:“当初文革的时候,我被下放到郊县劳动,大祭司和我分配在一个小组。每天放工后,我经常看到他在附近寺庙旁边挖东西。有次,他被看守发现,被吊打起来挨饿受冻。我看着可怜,就偷偷送吃的给他。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