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青铜魔镜-《古滇探秘》


    第(1/3)页

    黄洛洛愣怔着的时候,爬上敖包顶端的庄峤已伸手来拉她:“你再来看这地方,顶部微凸,表面光可鉴人,这或许就是透光功能的关键处。”

    黄洛洛上去后,凑近细看,表面上黑乎乎的,像历经千年风霜的样子,但因整个敖包顶呈伞骨状斜面,即使有污垢,也早被昨夜的暴雨冲刷得干干净净,看上去果然光可鉴人。

    然而,她看着这块巨大的、没有通透感的“铜镜面”,还是有些不解。

    这么厚重的铜壁,光感怎么能透进敖包里面去?原理何在。

    被勾起好奇心的她,强烈的跟庄峤索求答案,甚至都忘记了身上大热之后,又冷得瑟瑟的发起抖来。

    “嗯,这个涉及到物理学。表面上看,铜镜本身是不透明的,但正面一定‘隐然有迹’,只是我们肉眼难以辨识而已。”这时庄峤,正低头琢磨着铜镜面上一些凸凹不平的纹路,并没发现黄洛洛的异样。

    然后,他一路摸索着几个凸点,向她解释:“你看,像这种透光镜表面是全凸型的。所谓全凸,就是指在镜面基底曲率微凸的基础上,又有局部的小凸起,这种起伏与铜镜背面的纹饰相对应。“

    听见黄洛洛“嗯”了一声,他继续埋头于这些与凸点相对应的凹面,接着又解释:“因此,按光学原理推算,在全凸的镜面上,无纹饰的地方镜薄曲率大,反射光发散度就大,反射出来的光斑比较暗;有纹饰的地方则镜厚曲率小,反射光发散度就小,反射光比较强,并且它叠加了周围大曲率发散的部分反射光,所以综合起来的反射光斑就愈加明亮。”一口气说完这些生涩的物理学术语,庄峤自己都觉得有些绕,也不知那姑娘听懂了没。

    可如果不这样解释,又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铜镜的“透光”原理。

    看见黄洛洛似有所悟,也伸出手来抚摸他刚刚讲解过的几处凸凹点,庄峤尽量长调短论:“其实铜镜的透光度,就是由曲率的厚薄度所决定。在它们之间这种起伏十分微小,肉眼无法觉察,只有在太阳、月亮或平行光的照射下,才能使各处发散的曲率不一,再相互叠加,就能把收集到的那些强光有差异的发散出来。如果物体是中空的,于是便形成反射光芒,从而产生神奇的‘透光’效果。”

    “唔,听起来好复杂。不过,我能听懂些,中国古人的这种透光设计,绝对堪称古科技的瑰宝。”此时此刻,全身在冒冷汗的黄洛洛,由衷的赞道。她极力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尽量不去打断那个仍在低头侃侃而谈的人。

    “当然,西汉时期的‘透光镜’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前的独特创造,比日本的‘魔镜’早出现一千六百年。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将这种神奇的‘透光’机理,归结为铸造成因和研磨透光,他们不仅还原古代‘铸磨法’的制作工艺,还成功复制出西汉透光铜镜,可与某些传世珍品相媲美。”庄峤的话语里,掩饰不住对祖先的褒赞。

    “那你怎么就能认定这东西是西汉时期的?”听他说得头头是道,黄洛洛还是心存疑问。

    “啊,忘记说这个。你看这里……”庄峤指着敖包顶端处一个凹面让她看。

    “汉后.元年?汉武帝最后一个年号。还真是西汉的东西。”看清楚嵌在里面的铭文,黄洛洛很是惊讶。

    “所以,制作这面大青铜镜的时间,应该距离我们二千多年了。并且,它的工艺来自于古滇国。”还没等她从震惊中醒过来,庄峤又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什么?这青铜镜出自于古滇王国?”黄洛洛更是吃惊了。

    这时候,庄峤才听出她声音有些异样。”嗯,刚才我已经仔细的查看过,无论从材质或是纹饰上,都跟已经出土的古滇国文物同出一辙。换句话说,也就是它们的工艺是一模一样的,出自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工匠。而且,这种材质的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云南滇中石寨山的古墓里出土过。”说完话,他马上发现眼前的姑娘不对劲了。

    只见之前脸色腓红的黄洛洛,此时已是脸色煞白,满脸细汗,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要这样,那就……太好了。我们……总算摸到些古滇国的脉象了。”她有气无力的吐出这些话后,软绵绵的倒在他怀里。在他连声呼喊下,黄洛洛感觉到眼皮越来越沉,意识模糊起来……

    这时,抱紧她的庄峤,才感觉到这姑娘浑身烧得像个火碳似的。

    等他好不容易把她弄下敖包,翻遍两个背囊都没找到一粒退烧药时,才想起当初余教授高反时,大家都把自带的药盒拿出来救命,想必是那会落在越野车上了。

    想起越野车,此时,再淡定的庄峤也忍不住心生怨愤。

    骂完该死的那辆破车,又骂把他们卷来此地的龙卷风,最后骂到他自己身上了。唉,怪只怪刚才只顾着说话,根本就没留意到黄洛洛的身体变化。

    这万一要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是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