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些书院中教室众多,足以容纳三千余名考生应试。” 袁术点头道: “不错,这样安排甚好。” 钟繇也出列对袁术拜道: “基础的题目吾等四人已经拟定完毕,还请大王过目。” 袁术从钟繇手中接过了一个书卷,上面注明了这次文试的内容。 书卷上的试题还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政论、兵法、文学、儒学、律法、农学等各个学科,总共上千道试题。 这上千道试题是本次文试的题库。 等到考试之前,会由主考官和四位副考官每人随机抽取二十道试题,凑足一百道题,作为本次文试的考题。 袁术合上书卷,开口夸赞道: “题目出的很好,几位先生有心了。” 李儒对袁术拜道: “除了这些题目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策论,请大王拟题。” 袁术略一思索,对几位谋臣说道: “这些学子擅长的方向各有不同,只规定一道题目未免限制了学子们的发挥。 不如这样,这次文试的策论不限题目,凡是对我大楚有益的策论皆可入选。 到时候从中选出最优秀的几篇文章,与考题的分数一同确定名次。” 戏志才等文臣同时对袁术拜道: “大王英明!” 袁术心道这次我可给你们最大的自由度了,本公子倒要看看,这次参加考试的学子中能有多少人才。 三日后,文试如约在扬州书院的各个分院内举行。 书院内的每个教室容纳数十名学子,由各个书院的先生和寿春城的文吏监考。 考场的纪律很严格,任何人不得抄袭,更不得交头接耳,打扰其他考生答卷。 汉末想要当官都是举孝廉,像袁术这样唯才是举进行考试的还是头一次。 参与文试的学子们都感觉到很稀奇,同时也免不了有些紧张。 严畯是一名普通的考生,被分配在了书院的第五十七考场。 他自幼苦读诗书,精通《诗》、《书》、《三礼》、《说文》等著作,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可惜的是由于严畯出身寒门,到了三十岁还只一个普通文人,并无官职在身。 现在袁术不问出身,量才录用的做法让他欣喜异常。 在收到消息之后,严畯第一时间从彭城奔赴寿春,报名参加了这次文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