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为富不仁者,该死!-《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2/3)页

    “这就是一回事!”林朝满脸严肃的给这件事定下了一个基调,“玄德公可曾听说过‘子贡赎人’之典故?”

    刘备木然的点了点头,他不明白林朝为什么举了这么个例子。

    “以孔圣人之仁义,尚且明白行善者应得善果,不然,长此以往,将无人行善矣!玄德公,人生在世,何必拘泥于心,只观其行即可。仁义就是仁义,哪有什么真假之分。”

    为了忽悠刘备,林朝将孔子都拉了出来。

    林朝这一番话涉及到了哲学层面,刘备不由得皱眉苦思。倒是旁边的关羽,闻言犹如领悟了什么一般,猛地站起来冲林朝一礼。

    “子初之言,犹如醍醐灌顶,使某茅塞顿开。”关羽激动的满脸通红,“近来读春秋时,总不得要领,某还以为自己资质愚钝,不能得春秋大义。但今日听子初一言,方知是某执着于表象,因而不得要领!”

    林朝摆摆手,不以为意,毕竟基操而已。

    身为后世之人,如果思想意识形态不能超越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对于仁义,数千年来有过无数种解读,但都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仁义之举必须发自内心,不然就是假仁假义。就如同善不求报,才是真善一样。

    这种观点是对的,它论述的也是真正的仁义之心,但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了。

    除却一些圣人贤者之外,这世上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用这种标准要求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引申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仁义之心,行破坏之举,还能不能算得上仁义。

    也就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还算不算好心呢?

    由此也引出了另一个观点,那就是仁义除了发自内心之外,还必须有较好的成效,方才符合仁义之名。

    这种观点比第一种更为苛刻,但也划分得更泾渭分明。

    何谓仁义?

    不仅要有善心,更有行善举,还要有善果。

    观点表达的清晰,结果无可挑剔,可实用性也接近于无。

    所以林朝更加赞同第三种观点,也是最正统的儒家观点,孔老夫子亲口说出的观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