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找不到王允,蔡邕也行啊!-《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1/3)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自古以来,汉人都把黄河当成了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

    这条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养育了不知多少代华夏儿女。

    在农业不发达的古代,向来是看天吃饭,也靠水吃饭。

    黄河心情好的时候,它就是母亲河,哺育着两岸儿女。

    心情不好的时候,水灾也会吞噬一切,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对于这条喜怒无常的老母亲,华夏先民的对待方式也是双管齐下。

    一者是哄着,每年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母亲的脾气能好一些。

    二者,便是奋起反抗。积极治理河道,建立水渠灌溉田地。

    在这个以人力为主的时代,华夏先民为了生存,的确做了能做的一切。

    而作为大汉帝国首都的雒阳,自古以来便是临黄河而建,与洛水比邻。

    可这几年雒阳不太平,黄河也挺闹腾,动辄爆发水灾,淹没两岸百姓的田地、房屋。

    五月末。

    距离雒阳不远处的黄河渡口,一个名为平阴津的地方,这条大河迎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游客。

    一位是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虽相貌怪异,却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都释放着一股文人独有的陈年书卷气息。

    另一位,则是二八少女,虽荆钗布裙,打扮简单,却掩盖不出她那惊为天人的容姿。

    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澈见底。

    更为难得的是,此女虽容貌艳丽,却不以容貌取胜。一举一动,都知性守礼,带有大家闺秀那种独有的恬静。

    奇怪的是,一老一少旁边,竟有数十名士卒紧随其后。

    既是保护,也是监视。

    而河对岸,沮授负手而立,望着眼前的滔滔江河。目力虽不能及,但精神早已将这一老一少死死盯住了,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子煦,消息准确否?”沮授开口向旁边的林夕问道。

    闻言,林夕点了点头,答道:“沮先生放心,消息不会有误。这渡河而来的老者,正是蔡伯喈,蔡议郎。”

    沮授点了点头。

    校事府的职能,来之前他听林朝大概说了一遍,对于林夕的判断,他自然选择相信。

    “董贼征召蔡伯喈入京为官,必然会派人跟随监视。”

    沮授望着远方河面上缓缓而来的船只,口中冷笑道:“等一行人上岸之后,除蔡议郎与其家眷外,全部斩杀!”

    “唯!”

    林夕抱拳应命道。

    蔡邕当年为了避祸,曾远走吴会之地,在那待了十多年,一直专心读书,精研学问,同时还开门收徒,培养人才。

    直到董卓入京后,便征召他入京为官。

    毕竟蔡邕的才名天下皆知,能拉拢此人,董卓在士林中的声望会改善一些。

    蔡邕的名气大到了什么程度呢,几乎可以和郑玄并列。

    只是郑玄一直不愿为官,而蔡邕却曾经步入过仕途,历桓、灵两朝,皆深受信重,更是与卢植等人续修过《东观汉记》,可以说名望极大。

    如果说郑玄是在野大儒中学问第一人,那蔡邕就是官方学问第一人。

    当世能与其并肩者,寥寥无几。

    其实这次被征召入京的,远不止蔡邕一人,连林朝的老丈人,荀氏家主荀爽,也在征召之列。

    董卓年初就下了诏令,蔡邕接到诏令时,照例推辞不去。

    但董先生给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敢不来就杀了你。

    无奈,蔡邕只能动身赶往雒阳。

    这下董先生高兴了,顺便派兵一路跟随保护。

    而今天下大乱,蔡邕预感此次进京恐怕不能全身而退,便中途绕道去了一趟河东,与河东卫氏给女儿订了一门亲事,这才拖到了现在才进入雒阳地界。

    船只行进在河中,蔡邕望着远方的北邙山,雒阳已经近在咫尺。又看了看水中自己垂垂老矣的倒影,心中感慨万千。

    蔡邕面带追忆之色,感慨道:“万没想到,老夫有生之年,还能再入雒阳!”

    旁边蔡琰开口道:“父亲何出此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