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共”会惹祸 和所有水果一样,樱桃有一个自然的成熟周期。还没成熟时,味道很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樱桃的含糖量提高了,吃起来也就可口了。专门种植樱桃的农户到收获时节才采摘樱桃,超市里的樱桃都是到成熟期才上架的。然而,长在公园里的樱桃总是在尚未成熟、味道还酸时就被人摘下吃了。如果人们能等久点再采摘,樱桃的味道会更好。可为什么人们等不得呢? 这是因为,公园的樱桃是一种公共物品。对公共物品而言,你不从中获得收益,他人会从中获得收益,最后损失的是大家的利益。所以,人们只期望从公共物品中捞取收益,但没有人关心公共物品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才最终酿成“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最初由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公地悲剧”也被称为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他提出了一个“公地悲剧”的模型。 一群牧民在一个公共草场放牧。其中,有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是有利润的。他明知草场上牛的数量已太多了,再增加牛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对他来说,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可以由大家负担。于是,他增加了一头牛。当然,其他牧民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增加了一头牛。人人都增加了一头牛,整个牧场多了n头牛,结果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于是,牛群数目开始大量减少。所有牧民的如意算盘都落空了,大家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可见,“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走出“公地悲剧”的旋涡 现实生活中,“公地悲剧”多发生在人们对公共产品或无主产权物品的无序开发及破坏上,如近海过度捕鱼造成近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英国解决这种悲剧的办法是“圈地运动”。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土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这样就导致“牧民”的过度放牧。我们当然不能再采用简单的“圈地运动”来解决“公地悲剧”,我们可以将“公地”作为公共财产保留,但准许进入,这种准许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有两家石油或天然气生产商的油井钻到同一片地下油田,两家都有提高自己的开采速度、抢先夺取更大份额的激励。如果两家都这么做,过度开采会减少他们可以从这片油田收获的利益。在实践中,两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达成分享产量的协议,使从一片油田的所有油井开采的总数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有人可能会说,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必须不断减少“公地”。但是,让“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公地”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严格的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在“公地”里过度“放牧”的人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才会在政府干预下合理“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