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患得患失”是一种纠结-《墨菲定律》

    面对获得与失去时的心理纠结

    有个心理学实验: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可能性降到0的药,你愿意花多少钱买呢?或者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用后会使你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突然死亡,医药公司起码要付多少钱你才愿意试用这种药呢?

    实验中,人们在第二种情况下索取的金额要远远高于第一种情况下愿意支付的金额。这并不矛盾,因为正常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仔细想想,人们的这种决策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种情况下是你在考虑花多少钱消除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买回健康;第二种情况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补偿才肯出卖健康,换来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两者都是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钱的权衡,是等价的,客观上讲,人们的回答也应没有区别。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样一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要大。对于理性的人来说,对“得失”的态度反映了理性的悖论。由于人们倾向于对“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往往在做决定时会因为不能及时换位思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由于有限理性而对“得失”的判断屡屡失误,成了“理性的傻瓜”。

    工人体育场将上演一场由众多明星参加的演唱会,票价很高,需要800元,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机会不容错过,因此很早就买到演唱会的门票。演唱会的晚上,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门票没了。要想参加这场音乐会,必须重新掏一次腰包,你会再买一次门票吗?假设另一种情况,同样是这场演唱会,票价也是800元。但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你打算到了工人体育场后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时,你发现买票的800元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再花800元去买演唱会的门票吗?

    与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再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仍旧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绝对不会少。同样是损失800元,为什么两种情况下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呢?对于理性人来说,他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们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思考。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在面临获得与失去时,一定要以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把握好风险尺度,别错失良机

    有一年,但维尔地区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纺织厂的小技师。他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都嘲笑他是个蠢材。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存货。

    妻子劝他说,不要买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学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后果不堪设想。

    甘布士安慰她道:“3个月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了。”

    过了10多天,那些工厂即使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妻子看到别人已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便抱怨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区的物价,并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把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妻子又劝他暂时不要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追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5家百货商店,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

    冒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抓住机遇很不容易,并不是每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正因为如此,冒险才显得重要,冒险才有冒险的价值。冒险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刺激,避免盲目冒险,才能真正抓住风险中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