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项燕的担忧便少了一半儿,其他的那一半在秦国境内。 这次项燕并没有贸然采取布防的态势,而是坚决要把李信的这支20万闪击骑兵一举歼灭。 他在等一个人的回信,此人是谁呢?便是深入在秦国之内的楚人昌平君。 当时的昌平君正主管着南郡事务,而如果把南郡拿下的话,那么秦军后期的物资供给将成为无源之水。 最终项燕说动昌平君叛变,从后断了李信的粮道迫使李信不得不与楚国决战,但是李信的20万军队与楚国的50万大军相比,显然人数上并不占优势。 而且进入楚国境内骑兵部队居多但要知道,在楚国虽然不如岭南山川险峻,但沼泽河流居多,这致使李信没有办法快速向前突破,在遭遇几轮阻击之后,李信变向后撤准备退到南郡再次作战,但却没想到南郡主管昌平君却已经背叛。 在南郡李信还与叛军周旋了三四天,这使得李信精疲力尽,虽然他突破了重围,但是人数也仅仅剩下十万人,虽然李信当时就想和昌平军以及项燕拼命,不过属下还是将他拦了回去。 他们认为回到国内搬救兵战楚国不是不可,毕竟李信的岁数还小,20出头以后大有潜力开发。 毕竟在秦国的历史上除了白起又有谁没吃过败仗呢?有人在40岁的时候吃了第1次败仗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整河山了,而李信在20岁的时候吃了这一次苦头,也未必是个坏事。 只是李信回去跟全军覆没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毕竟出去是20万,回来仅仅10万人。 有一半兄弟都死在了楚国,这在秦国历史上算是败得最惨痛的一回,而他的领军人物就是年仅20出头的李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