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且他话没说假,他在一高预科一年级学习的时候,是真的在医学部听过课,只是后来因为种种事耽搁了,没能深造,但一些医学浅薄知识还是大致了解的。 “白相公是留洋的学生,应该可行……” “西医说不定能有用……” 屋内几人互视一眼,点了点头。 白贵名声不错,这是他们知道的,又是马师傅的亲传弟子,马师傅又没有白贵谋图的什么珍财重宝,不至于出现什么弑师的举动,再说前面马师傅醒来的时候,就是让孩哥去见白贵这个师兄,可想而知,马师傅对白贵这个亲传弟子也是比较信任…… 另外死马当活马医。 按照他们的常识,马师傅高烧持久不退,已经到了濒死的时候。 至于西医……,省城当然有西医大夫,他们也请了一次西医,但效果不怎么显著,西医也束手无措,只说看病人的意志,故此后面也就没怎么请了。 毕竟请一次西医花销太大。 他们这些袍哥虽然不至于连请医生的钱都掏不出来。 但要是白白扔进水里,打水漂,心里也心疼。 说难听点的,他们和马师傅关系不错,但也仅局限于此,要是马师傅在世,哥俩好,要是没了马师傅,虽不至于落井下石,但关系冷淡亦是在所难免…… 能帮上一手,两手,但要豁出身家,抱歉,这就不可能了。 “看来真的是高烧……” 白贵看了一眼病症,叹了口气,取出退烧药给马师傅服了下去。 不是这时代的人没有什么疑难杂症,而是往往活不到疑难杂症的出现,就被一些后世人看起来是小病小灾的病疫带走了。 从古到今,伤寒才是各种病疫导致人殒命的大头! 不然为何仅仅一篇《伤寒杂病论》就能让张仲景成为医圣,就是因为张仲景提供了解决伤寒这病症的药方,让因伤寒而死的人,大大减小。 以张仲景一家为例,在建安元年的时候,有两百多口人,后来不到十年的时间,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而这些死去的人口,百分之七十都源自伤寒…… “咱们几个先出去,保持屋内通风和安静,估计马师傅会在一个时辰左右能醒来。” 白贵合上皮箱,对着据他四五步远的几个袍哥说道。 刚才几个袍哥想围上来,被他随便找了个理由打发了,不让进行围观。 不管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诊脉,还是西医的听诊器看病,亦是不会让人轻易打扰,这点还不至于惹出什么不快来。 “马兄真的有救了?” 几个人诧异,却又感觉在意料之内。 毕竟白贵是留洋回来的学生,见识比他们强很正常,了解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也很正常。 许多儒生,也懂一些医术。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 例如《笑林广记》记载:一个吴姓的读书人“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几个袍哥听了白贵的话,一同出了屋子,在屋外等候。 等了差不多两三刻钟头的时候。 孩哥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从外面跑了进来。 他擦了擦热汗,看到几位叔伯和自己的白师兄都在屋外站着,顿时意识到了什么,悲从心起,噗的一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抹着眼泪,“爹啊!爹~,我的爹~” “你哭个屁,你爹我还没死呢!” 屋内,传来马师傅的一声怒吼,虽然听起来上下不接下气,但声音嘹亮,一下子就打断了孩哥的哭声。 “什么,我爹还没死?” 孩哥神色诧异,麻溜的从地面上滚了起来,他三步并做两步,敢在白贵入屋前拦住,“白师兄,我爹现在怎么样了,还活着……,不对,他是被你救醒的……” 他这时想起,在白宅的时候,白贵所说的一通话。 “马师傅现在的状态……” 白贵紧锁眉宇,他斟酌用词道:“虽然现在恢复了一些,不过还需静养。” “怕就怕……” 他叹了一口气。 看病这种东西不能打包票,得说的模棱两可。 救活了,痊愈了,家属自会感激涕零,但要是没救活,家属就会怀疑大夫的水准,是不是因为大夫的缘故,才导致种种…… 所以,未必不是医生不愿意吐实情,而是被一些病人烦怕了。 因此现在哪怕是救治马师傅,白贵还是要谨言慎答。 要是马师傅没救活,他给马师傅服下的退烧药,一些有心人估计都会造谣,说他弑师。 谨慎一些好。 “怕就怕回光返照……” 孩哥接了一句。 白贵正往进走,听到这句话,脸上露出古怪之色,大手拍在孩哥脑袋上,轻声叮嘱道:“这句话别对你爹说,不然他真的要回光返照了!” 孩哥性格单纯。 这几句话,很有可能是最近听这几个叔伯谈论时,学到的新词。包括前往白宅说的那一通话,也是这些叔伯教的,不然以孩哥的性格很难流利畅快说出那些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