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薄来厚往-《我在大唐能签到》


    第(3/3)页

    拜完年,各自回家睡觉去了。

    ……

    鸿胪寺此时也非常热闹。

    各国的使节都在清点贺礼,等着明天大朝会献上。

    倒不是大唐现在已经威加四海,万邦来朝了。

    而是他们知道大唐非常大方,他们献上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大唐回赠他们的都是真金白银。

    中原王朝为了显示胸怀和天朝上国的风度,一直讲究薄来厚往的外交政策。

    外国来朝贡,甚至还会大书特书,毕竟有面子不是么?

    外国不讲究那么多,他们觉得有这样的‘傻子’,自然乐的朝贡。

    明朝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有很多目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宣扬明朝国威。

    而郑和下西洋只带了两三万人,也没打仗,怎么宣扬国威?

    很简单,那就是送礼。

    每次出海的时候,郑和都会携带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

    郑和出使所到之地先宣读皇帝圣旨,赠送礼物,随行使团再和当地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当然了,送出的礼物虽然价值不菲,但是通过贸易,还是能抵消这部分消耗,甚至还有的赚。

    但是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造价昂贵,每次都有损耗,加上死掉的人需要发放抚恤,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运回来后,被当成贡品免费提供皇室、贵族享用。综合下来,郑和下西洋,是不赚钱的。

    虽然郑和下西洋被取缔,还有很多原因。

    但是最主要的就是不赚钱。

    要是能为朝廷赚取大量的利益,朝廷肯定会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

    然而郑和下西洋,并不能为朝廷带来利润,相反,还要消耗朝廷的钱粮。

    加上一些其他的综合因素,下西洋被取缔很正常。

    正是因为中原王朝好面子,因此很多国家愿意到大唐来朝贡。

    历史上,甚至有人虚构出一个国家,带一些礼物,到中原王朝朝贡,骗取中原王朝的回礼。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代却是真实存在的。

    毕竟有人朝贡对皇帝来说是功绩,他们宣扬还来不及呢。

    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很慢。

    等朝廷发现,人家早就带着礼物跑了。

    至于以后会不会吸取教训,那是不存在的。

    只要消息不流传出去,谁会知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