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议和?-《大明第一祸害》


    第(1/3)页

    马车飞也似的驶过一支商队,李东阳打开车窗逼准备高喊。

    “本宫已经拿下辽东驿路管理权。驿路上经过的都是内行厂名下的商队。李公省省力气吧。”朱寿转动僵硬的脖子笑道。

    车厢里飘荡着淡淡的茶香,搁在折叠桌上的茶杯轻微晃动。若一旁的人不是太子,身为茶陵诗派核心的李东阳定会诗兴大发。但此时他只想让马车停下。

    李东阳压抑心中的怒气:“殿下擅自离京,可知会对朝野上下造成多大的冲击!您难道忘了山海关遇袭一事?”

    “大明兵将无用,即便待在皇宫也会遭受蒙古人的攻城。倘若兵将战无不胜,天下处处都是安全之地。”朱寿挑挑眉。真有危险他会坐上热气球升空,达延汗可没本事上天追他。

    李东阳抓狂:“殿下为何又要出关?”

    “本宫一次都没去过大宁,李公想去,正好顺路呗!同时本宫亲自参加把台和琪琪格的婚礼,能他们撑腰,让把台震住膨胀的朵颜卫。想必李公不知道如今的大宁城在草原的地位吧?达延汗都不敢冒大不韪在大宁生事。”朱寿翘起二郎腿嘚瑟。

    李东阳一脸无奈:“微臣携带圣旨前往甘州,甘州官府收到朝廷的公文。若等不到我等,必会引起轩然大波。”

    “本宫在北方投入大量的银子修路、重建驿站。保证能按时到达甘州。到渔阳驿了,李东下车休息会。”朱寿合上书本,让人弄醒六部官员。

    车队在驿站停留半刻钟,换上快马、补充物资。在大家没搞清楚状态下,再次启程。

    驿站被清空,李东阳没找到向外递话的机会。他在绝望中,好似听到弘治帝的怒吼声。

    那绝对是李东阳的错觉,弘治帝忙着处理国事,把教训儿子的事忘在脑后。

    鞑靼派使者递上求和书,本就不太赞同出兵河套的官员接连上奏。

    “自古驭夷之道,未尝不以怀柔为上策。鞑靼派出使者驱赶五千多匹马停留在喜峰口等候入贡。我朝乃泱泱大国,应有天朝上国的气度。”有大臣铿锵有力地奏言。

    让四方朝贺是史官笔下盛世的标准。鞑靼破天荒的求和让不少人走出土木堡之战的阴影,姿态膨胀了起来。

    刘大夏极力反对:“曾有鞑靼使者入关探听我军虚实。如何断定鞑靼入贡是心怀诚意?”

    “朵颜三卫和鞑靼在喜峰口外起冲突,如果同意鞑靼入关,会寒了朵颜三卫的心。”侣钟持反对态度。喜峰口离青龙河很近,绝对不能让鞑靼人知道金矿的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