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时已经是午课下了,大多数学生都前去膳堂用餐。 他此刻拿着一本《中庸》的注释书,是学堂内生员自己做的笔记,书册扉页上写着“王儒钦”三个楷体小字,正是先前在宣讲圣谕广训时率先借给他们书册的生员。 他按照榜次先后,分别向这些生员借书,观看他们的注释见解。 因他们四人和朱先生关系匪浅,儒家有好学之风,他们对经义也早就是惯熟的,不缺那一时半会的时间,所以借书一事,诸生欣然,并乐意给他们讲解自己的见解。 每次奋笔疾书,将这些单列成行,互相映照。 初次抄写效果不大,但等到了三四次后,他对经书的理解就已经非是周元所能媲美的,周元只看到了他写八股的破题,但没有看到他对经学的精进。 起先他还劝过周元等人,周元他们也随之照办,但可惜没有他这么变态的记忆力,也就慢慢荒废,认为不如和朱先生学习来的进步大,他们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 一日他可抄上两人对经书的见解,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毕竟一些对经义的阐发是重复的,见解是相通的,他只择其善者而从之。 “王师兄是榜次第七,再抄上其他六人的,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 许久,松笔。 白贵揉了揉酸痛的手掌和手指头,就走到外边准备呼吸些新鲜空气。 刚走到门口,就遇到从膳堂回来的三人。 “抄完了?” 鹿兆鹏递给白贵几个包子。 菘菜肉馅的,滴了几滴香油,吃起来香味弥漫。 “你们今个怎么没有在后宅吃饭?” 白贵咬了一口,吃出这不是师娘朱白氏的手艺,细看一下,包子皮的做法和往日迥异,虽然挺香,但他还是有些疑惑。 之所以他们不前往书院开设的膳房,则是因为白鹿书院是官办县学,里面的膳夫和吃食都是由学田供给,以及滋水县拨款。 他们前去吃,有占人便宜,和毁誉朱先生的嫌疑。 避嫌,所以不去! 宋朝有三次兴学,分别是仁宗朝的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主持;神宗朝的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徽宗时的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在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中,开创了学田制度,朝廷专门为地方官学拨充学田,以此供养地方官学的财政支出,这个学田制度也被后世沿用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