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心底的梦想-《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2/3)页

    因此才提出了吐蕃人治理吐蕃的建议,这也是借鉴了后世自治区的一种想法。

    其实让大军在吐蕃驻军也不是不行,但是大唐现在的府兵制度却有着天然的缺陷。

    因为吐蕃实在太远了,府兵轮番驻守的策略肯定不行,轮值一趟就得一年,这对于大唐于兵于民的府兵制度相冲突。

    毕竟中原是一个农耕国家,    生产力还达不到的时候不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粮食才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军人职业化虽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朝廷的经济又支撑不住。

    财富不积累到一定程度,    说社会进步只是一种空谈罢了,    这就是时代背景的局限性。

    因此,就目前的大唐社会形势和发展阶段来看,府兵才是最为适合的制度。

    想要将府兵制度转换成军人职业化,时机未到。

    若贸然提出,不仅会遭受重大阻力,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社会动荡。

    那该用什么方式把四夷与大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呢?

    杨帆极力想要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

    虽然不想承认,但某资制度还是有借鉴的地方。

    谷俵

    记得以前的某个超级大国,虽然不是唯一的,却用本国经济全球化控制了世界上百年。

    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财富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每当发生经济危机,也可以转嫁到其他国家身上,这就是经济霸权的优越性。

    现在的吐蕃已经纳入了大唐版图,用来作为一块试验基地是最适合不过。

    更何况,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只要打通了经贸之路,就可以让大唐的影响力传遍周边国家。

    以经济奴役一个国家才是长远之计。

    当然,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大唐的铁骑又是强有力的保证。

    思绪间,杨帆骑马穿过街道来到营地,刚想下马,便听到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

    扭头看去,却是李恪正站在远处不停向他挥手。

    杨帆叮嘱亲卫先进去,然后策马来到李恪身旁,翻身下马便抱拳问道:“殿下怎么不随大军一同回去?”

    作为前锋营的督军,牛进达都已经走了,李恪却留下来,确实让杨帆有些意外。

    李恪憋了憋嘴:“我倒是想随军回去,可惜这里的事情太多了,暂时先留下来帮忙。”

    “既然事情很多,那你来这里做什么?”杨帆好奇地道。

    李恪苦着脸,不悦地道:“你还有没有点良心,本王当然是来跟你知会一声,谁让你是本王的朋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