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拜访-《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1/3)页
杨帆轻轻呷了一口茶水,胸有成竹的说道:“我有一计,不仅能让这些世家把这些钱财都给吐出来,若操作得当,还能让世家哑巴吃黄连,不过得要陛下和程伯伯你们配合演戏才行。”
听到这话,李世民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急切的说道:“只要能够打破世家的垄断,朕无不应允。”
程咬金和房玄龄也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极力配合。
杨帆点点头说道:“世家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舆论和文化的导向,甚至朝廷的科举用书也是由他们提供。”
“咱们只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引导百姓的舆论,再另外启用新的科举教材,便能让这些世家自废武功。”
“若这些世家没有了百姓作为支持,就如同无根之萍,到时候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听完,房玄龄眼前一亮,赞叹道:“这个方法实在太妙了,吾辈不如多矣。”
程咬金更是拍着大腿叫好:“贤侄果然狗阴损,实在是太坏了,不过俺老程喜欢。”
听到这话,杨帆郁闷得不行,这到底是表扬还是损人啊!
李二陛下也深以为然,嘿嘿一笑说道:“这真是一个绝佳的主意,只可惜想要重新启用科举用书,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
“另外,新成立的机构叫什么,怎么引导舆论?会不会太复杂了?”
杨帆真有些无语了,翻着白眼说道:“哪里有这么复杂?科举考试都是一些四书五经释义,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简单批注一点就够了。”
“微臣听说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在撰定《四书》释义和《五经》孝训,大体已经审稿完成,那就可以用来作为科举参考用书。”
“而组建新部门引导舆论更简单,我把它称为新闻部,这个部门的作用是解释科举改革亦或者朝廷方针政策的一个窗口。”
“只要有什么百姓不了解的,我们便可让大儒在上面撰写文章,然后发放到各州县。”
“陛下再严令各地方官员安排说书人对撰写的内容进行解释,这样百姓就不会盲目的跟随在世家身后,只需几年便可一举可打破世家的垄断。”
其实,杨帆说的这个办法,是结合后世的新闻和宋朝的科举考试来的。
记得大宋时期,宋朝独尊儒学,科举考试便是用朱熹批注的四书注解当作科举范版。
虽然后世对这种取材方法褒贬不一,总体评价不高,但宋朝能够成为科举考试的巅峰时期,必有其过人之处。
对于现在的大唐而言,可以借鉴的很多。
而且,儒学主要教育的是忠君爱国,四书五经体现了儒学的中庸之道,也很有很多可取之处。
当然,杨帆的目的不是想让以后的学子成为一群绵羊,进一步的禁锢士子的思想。
而是想让文武分而选科,打破世家对书籍的垄断。
李二陛下忍不住尴尬的说道:“孔颖达他们都是老顽固,朕也曾经想让他们尽快把四书五经释译定稿,但孔颖达总以批注太简单为由推脱,说是至少还要两三年功夫才完成!”
听到李世民的话,杨帆一阵无语。
不仅世家不甩他的账,连拿孔颖达这些老顽固也没办法,这个皇帝也当得太憋屈了!
但既然已经提出来,杨帆哪里能忍得住两三年?
于是自告奋勇的说道:“这样吧,我先去拜访一下孔颖达,看看这些书的释译如何了,如果可用,咱们就直接用这个作为参考书籍。”
“如果还没有释完,我也可以帮忙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我作为礼部尚书,批注一些经义想来也没人会反对。”
房玄龄难以置信的问道:“贤侄还能释译四书五经?”
杨帆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微微一笑说道:“如果孔颖达他们批注的不可用,我再试试!”
之所以敢如此笃定,毕竟手中有系统这个挂逼。
实在不行,就直接兑换出一些对四书五经的见解。
李二陛下显然也不太相信。
释译圣人之意岂是你一个毛头小子能够做得到的。
不过李二并没有击杨帆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他想看看杨帆栽跟斗的样子,因此并没有当场提出质疑。
而一旁的程咬金忍不住插话:“即使纸张和科举书籍的问题算是解决了,那么笔和墨怎么办,总不能去抢吧?”
杨帆描澹写的说道:“这个更容易,如今吐蕃已经属于我大唐的国土,那里牛羊满地,牛毛羊毛更是数不胜数,用这些牛羊毛制作出来的毛笔,不仅坚固耐用,并且价格低廉,我年前已传信那边的作坊全力生产,不用多久,源源不断的毛笔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而且,我知晓一种墨的生产方法,主要原料是木炭,不仅产量大,而且成本便宜,那些世家根本不可能竞争过我们。”
听到杨帆想得面面俱到,一环扣着一环,李二不由再次拍桉叫绝。
真不知道这家伙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好像所有的难事在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简直太神了!
在吐蕃建造作坊,是杨帆早就规划好的,这小子岂不是早就开始算计世家了?
幸好这小子是自己的女婿,若不然李二还真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家伙。
不过,对于杨帆在吐蕃建造作坊,李二还是喜于乐见的。
这不仅能够吐蕃突厥百姓的收入,同时又能进一步将吐蕃的经济命脉捆绑到大唐身上,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而且,吐蕃的牛羊毛遍地都是,即便是各大世家也找不到这么廉价的原材料。
想到以后这些世家灰头土脸的样子,李二难得的露出了笑容,看向杨帆的眼神也越来越满意,这小子还真是帝国的福将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