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再次发难-《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2/3)页
高阳公主见到自己的姑姑眉来眼去,心头自然很是不爽。
这位姑姑的作风可是很大胆,若是向自己的郎君下手,那该怎么办?
于是赶紧对着杨帆说道:“郎君,既然姑姑和长乐姐姐他们还没有吃午膳,府中又没有厨师,你赶紧去给他们备些吃食吧!”
闻言,杨帆直接傻眼了!
此时才知道什么作茧自缚,刚才的一阵贫嘴,看来只能自己动手了,想要找借口都不行。
把晋阳公主放下来,而后对着长乐公主几人说道:“几位公主殿下请稍等,某去去就来!”
杨帆心情不好,当然不会做多少饭菜。
更何况,距晚膳也没个时辰了,让大家垫垫肚子就行。
因此,做菜就随意了很多,并没有精凋细琢菜品,随意炒了几个菜也就是玩事儿。
即便这样,很少吃到炒菜的长乐公主几人也吃得很合胃口。
长乐公主几人是女生,炒菜即使再好吃也是细嚼慢咽。
反倒是晋王李治简直就是饿死鬼投胎,嘴唇吃的油光锃亮,根本没把自己当外人。
特别对西红柿炒鸡蛋更是情有独钟,只是夹了几快便发现被众人抢光,于是对着杨帆说道:“忠义侯,这是什么东西,我要吃这个,你再去炒一盘。”
杨帆连眼皮都不抬一下,随口敷衍道:“晋王殿下,这是西红柿,别名圣女果,很抱歉,可惜没有食材了!”
李治不满的哼哼两声,只能愤愤不平的用快子夹着其他菜,使劲的咀嚼着,好像口中嚼的是杨帆。
虽然只是无声的反抗,但也只能这样了。
因为李治知道,自己的身份对杨帆根本没用。
看到李治委屈的模样儿,晋阳公主有些哀求道:“姐夫,这个圣女果炒鸡蛋很好吃呢!真的没有了吗?温棚里没种有么?”
晋阳公主萌萌的大眼睛满是乞求,直接让杨帆破防了。
只见杨帆恍然大悟般拍了脑袋一下:“哎呀,还是公主殿下聪明伶俐,你看我这记性,年纪大了就反应迟钝了,只记住了圣女果的原产地,倒没记住温棚里还有一些,我这就去再炒一盘。”
看着装腔作势的人,除了公主几人终于忍不住,噗嗤一时笑出声来。
几女笑靥如花,差点让杨帆连哈喇子都流了出来。
而李治则更加郁闷了!
杨帆这是明显的针对,可李治只能把情绪发泄到了桌子上面的饭菜。
当杨帆再次炒出一盘西红柿炒蛋,李治却已经吃撑了,只能含泪看着。
那幽怨的眼神差点让杨帆以为自己是万恶不赦的大魔王。
不过,杨帆不知道的是,在李治的心中,杨帆比大魔王还要可恶。
酒足饭饱后,正在闲聊的长乐公主问道:“忠义侯,刚刚你说能够解决干旱的问题是否属实?”
“公主殿下定希望微臣有办法解决,还是没办法解决?”杨帆似笑非笑的看着长乐公主问道。
见杨帆捉狭的眼神,长乐公主有些躲闪。
想到刚才的赌约,洁白的俏脸上泛起了红云。
若杨帆真的能够解决干旱的问题,自己岂不是要伺候其左右?
这岂不是太羞人?
眼前的这位可是自己的妹夫,越想,长乐公主心里有点发慌。
但想到多灾的百姓,若是错过了春耕时节,即使有朝廷的赈济,也不知道有多少百姓会饿死。
想到这儿,长乐公主咬咬牙,犹如赴死的义士,坚定的说道:“本宫当然希望忠义侯能够有办法解决,只要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使侯爷要丽质的生命也无不可……”
此话一出,杨帆动容了!
他真没想到一向柔弱的长乐公主会有如此大义无私的一面。
不愧是一位历史留名的贤德公主!
见对方如此认真,杨帆哭笑不得,看来有些玩笑还真是不能随便开。
于是杨帆脸色一肃,朗声说道:“相较于公主殿下之大义,本侯惭愧至极,刚刚的赌约只是玩笑之言,公主殿下不用放在心上。”
“至于解决春耕干旱的问题,本侯虽然有些想法,但还需要看旱情如何!”
“依本侯猜想,朝廷奇人异士众多,应该能够想到解决的办法!”
长乐公主长长舒了一口气,轻轻一叹:“真希望如忠义侯所说,朝廷能够尽早解决春耕干旱的问题。”
只是长乐公主没发现,听到杨帆说赌约不作数,虽然有些解脱,但不知为何,心底却夹杂着一丝丝的失落。
虽然人有所愿,可惜,很多事情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接下来的几天,艳阳高照,关中一带越来越干旱,很多田地因为没有水只得暂时翻耕。
而此时的李二陛下也被搞得焦头烂额。
自古以来,有大旱必有大灾,有大灾必有大疫,李二陛下当然不想贞观盛世的景象戛然而止。
若久旱无雨,春耕自然无从播种,若是旱情持续下去,怕是今年将会颗粒无收。
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不得不变卖家中田产成为流民,又有多少人因饥饿而死!
历朝历代,百姓是最没有抗风险能力的,年景好的时候,除去税赋田租,还能剩下一口粮。
可一旦遭遇天灾人祸,那将是饿殍遍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绝对不是书中的场景。
得到了高产作物,也有了足够的耕牛,李二陛下还想大展拳脚,可惜天不如人愿。
没有水,即使在高产的作物也没有用呀!
而且这些作物还要留种育苗,并不能分发给大唐所有的百姓。
看着耀眼的阳光,李二陛下有些责怪老天的不公。
自登基以来,无时无刻不兢兢业业,可惜老天好像总跟他作对一般,各种灾情连年不断,朝廷有些应接不暇。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兵锋正盛,李二陛下也不敢轻易东征高句丽的原因。
因为李二害怕穷兵黩武,隋炀帝杨广就是前车之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