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由文入理难-《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2/3)页
如何才能真知呢?董先生已经作古,朱先生已经回乡,我再找哪个高人指点呢?
小池看到我的沉默,开始转移话题:“这个话题太大,我只是提醒你,不要空想易经,估计你还没找到正确的学术入口,虽然已经有些成果,但要发展,困难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大。”
我点点头,我知道,她一开始说那个论点,就知道她是冲着我来的。从班长的批评到她的提醒,我觉得,最关心我的思想的人,非他俩莫属。
她笑到:“最开始我以为你所谓的周易是一种迷信,后来了解了,才知道是个大学问,虽然我不想学它,但对你对它的学习,是敬佩的。我不认为你是在迷信,但迷信它的人有很多,搞出许多可笑的事情来。”
她一说,我想起一个事,这是班长告诉我的。
“那次工地开工,冯总、金总都去了,开工有个奠基仪式,市里区里有领导来,奠基仪式完了后,冯总送领导们离开,班长和金总在场,施工队又自已搞了个仪式。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请来了个神汉,装着古怪的服装,拿个桃木剑,祭台上放了猪头食品水果之类,红烛黄纸在烧,符纸木剑在画,咒语祝词在念,手舞足蹈、偏偏倒倒,作起法来。班长不信这个,刚要准备制止,但被金总拉住了,金总告诉班长,每个施工队伍都有自己的规矩,不要破坏他们的仪式,至少是个心理安慰。班长对我说,一大堆开机械的技术工、好些个看图纸的技术员,按理他们都接受过科学培训,怎么还对这些事如此热衷,可见,迷信,太深入人心了。”
“我问班长,难道你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场面?他回答说他见得多了。当年武警执行枪毙死刑犯的任务,班长参加过多次,有几次有施工方找法院协商,把刑场设在他们施工的地方,班长就参加过在火电厂冷却塔施工地枪毙行刑的,还有在钢厂大烟卤施工地行刑的,说是用人血镇邪,可保施工平安。我说,我们老家凡是兴房起屋,都要杀只公鸡,用血祭,这只是个风俗,不要太认真。班长说,别人的事我没反应,但我自己做事时遇到这样的,心理确实还是有些别扭。我告诉他,你别扭点不怕,万一工人们心理别扭了,那就保不齐。班长听到这里,吓了一跳,赶紧叫我不要说下去了。”
“哈哈,他也迷信了吧?”小池笑到:“其实,古代军队出征,也要杀个人来祭旗,这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听说这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也有。我听说俄罗斯有大型飞机试飞前,要请东正教牧师洒圣水,美国有数据公司怕服务器掉线卡顿,也请牧师洒圣水念祷告文,香港台湾还有电脑公司给服务器上贴符咒的。你说,这些尖端科学从业人员,怎么也信这个,他们是真信吗?”
“也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不确实因素的恐惧造成的,也许是对自己的工程或学术或设备不自信,算是个心理安慰吧,不一定真信。”我猜测到。
“还真不一定”她反驳到:“据有的文献记载,有做蛋白质结晶实验的人,喜欢用猫胡须作晶体生长的调控工具针,他们认为猫胡须比什么狗尾毛、细玻璃纤维、人的头发都好使,这怎么解释呢?这是不是属于玄学?”
“估计是人想多了吧?”我猜测。
“不仅是人,在动物界也有这个现象。心理学家纳金斯,曾经将8只经常吃不饱的鸽子放进一个特殊的箱子,后来人们把这种箱子命名为纳金斯箱,每过15秒自动释放少量食物,过几天,有些鸽子的行为变得很奇怪。有两只,在两次食物到来的间隙,不断地摇摆;有一只,不断逆时针旋转,有一只不断向下低头,有一只不断地抬头,更有一只搞笑的,它不断地将头往一个角落里面撞,这些行为直到下次食物到来为止。吃完一次食物后动作继续。这是为什么呢?”
“估计,这些鸽子认为,是它的这种特殊动作,才导致下次食物的到来,所以就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了?”我试着回答。
“对!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纳金斯把食物投放间隔增加到1分钟,结果,这些鸽子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反而将自己的独特动作摇摆得更厉害,仿佛只有更加努力摇摆,才能召唤食物的到来。这一步证实结果后,纳金斯后来干脆不给它们提供食物了,结果这些鸽子还是拼命摇摆,直到进行了一万多次,它们才明白,估计无论怎么摇摆,食物都不会来了,它们才停止了动作。这与人们的仪式迷信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她所说的,我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十分相似。“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有呢?”我回答到。
“这不合逻辑,行为与结果虽然经过了数次比对,与预期相符,但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就属于迷信了。比如,有人相信红色是吉利色,又相信本命年人要过坎,于是本命年有了穿红裤头的习俗。但是这两者有联系吗?至少今天没找到它们的联系在哪里。你说不信吧,这么多人都用这个方法保了平安,数据在那里摆着的。你说信吧,给个道理看看?你不穿试试,万一出事了,谁敢于承担这个后果?”她哈哈一笑:“再过一年,我也要到本命年了,反正就是我不想穿,我妈也非要强迫我穿上的。”
我解释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有些纯属概率的问题,结果与行为并未有多大关联,但不好的结果一旦发生,是人们不能够承受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们选择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属于另一种理性选择吧。”
“哪有那么多的证实?我们对世界所知还是太少,对未知的恐惧也好、敬畏也罢,有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保险为妙,宁信其有。从逻辑上来说,事物未来发展的结果是发散性的,有N多种可能,而自然科学只研究固定属性一,只有一种路径,用有限的时间去追寻无限的知识?”
“殆矣!”我俩不约而同地说到这句经典台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