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纳头便拜-《骑砍三国之御寇》


    第(2/3)页

    不仅仅是因为王政黄巾贼寇的身份,更是因为他如今所占据的乃是徐州!

    徐州自古便是四战之地,以地形而论,仅有一面临海,好比个扇形,底窄而面宽,三面皆有受敌的可能,所以无论徐州之主是陶谦、刘备,乃至于王政,其实都很难得到本地世家、士族乃至官员的忠心。

    因为他们都觉得如果仅仅拥有一块徐州,无论这个徐州牧是何人,都会有朝不保夕的危险!

    若非王政得到徐州后两次大举进兵,西进泰山、北克北海,俱都圆满完成了战略目标,开疆扩土不说,更将徐州缺乏纵深的窘境稍作缓解,便是施以雷霆手段,徐州世家估计大抵还是不会从的。

    因为徐州的位置确实太尴尬了,境内唯一险要便是彭城,而彭城一被击破,即有可能全境沦陷,这一点,已被兖州军和曹操充分证明了。

    自古天下大乱时,青徐两州最易形成割据,然而以此两地自立者,却罕有成事的。何也?

    后人评价说:山东以自守则易弱而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诚哉斯言。

    随着王政的根基愈发稳固,到如今其实他身上的优势,长处,已远远胜过了之前的两任徐州牧了。

    陶谦的缺点是什么?年老德薄,且后继无人!

    刘备的缺点是什么呢?实力薄弱,根基不稳!

    前两人的缺点乃是实际的问题,陶谦的缺点最为致命,几乎难以改变,刘备的更应该说是弱点,只要给予他足够的喘息时间,招兵买马休养生息便可扭转,只可惜无论是王政、袁术乃至曹操都不可能给。

    而王政的缺点呢,其实自始至终也无非就是一个身份的问题罢了,这个在方今纷争的天下,即使是那些经学传世,自诩累世名门的世家豪族眼里,其实也未必真的重视。

    身份问题就是虚名问题,那不是他们最擅长解决的问题吗?

    当然,直到目前为止,王政只是缺点不大,但优点也还远远不够让那些世家重注压上,甚至赌上家族前途的地步。

    毕竟当今天下纷争不休,英雄四起。究竟鹿死谁手,孰能知晓?

    不过作为一介草芥,在得势之后,年轻的王政没有耽与享乐,不思进取,反而厉兵秣马,积极进取,也算是彰显了一番雄心壮志,不夸张的说,其实已被不少世家暗暗关注,更开始将他也列为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一了。

    周尚也不例外,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他年少时便不慕功名,不好酒色,只热衷黄老之术,认识左慈后被其赠与三卷道书之后一番废寝忘食的学习,自觉望气术修习有成,更极为相信道术的力量!

    当望气术告诉他王政乃帝王之名时,周尚便深信不疑,此时虽不说将王政视为真龙天子,但其身上的优点却被周尚无限放大,缺点却是直接忽略不计。

    徐州王政,不到一年的时候,平定徐州全境、掩有泰山北海,年未弱冠,名声鹊起。知兵善战,能施仁政,有仁厚的美誉...

    瑜儿欲仕明主,我庐江周氏欲择真龙,这不就是现成的一位天赐之主么?

    关键是王政还能替瑜儿延寿,且这般急迫的前来拜访,若不心诚,若不重视,何至于此?

    故此,周尚方才才会出言试探,欲试王政对周瑜的真实心意,只不过...

    周尚对王政越看越是顺眼,却不知王政表面温和下的内心深处,其实从头到尾却没把他这个无名小卒太当回事。

    甚至认真说起来,若不是周尚表现出的医术尚可,又是周瑜的叔父,既然三国演义查无此人,那就不是“没太当回事了”,而是全然不放在眼里了。

    见王政无意把话题挑明,周尚微感失落,却也不敢多番试探,以免惹起厌憎,又想起上次和周瑜的一番书房深谈,因为孙策的关系,周瑜竟认为“仕王政为不义之事”,又是大感头疼。

    若是之前倒也罢了,周尚只是想让周瑜不仕孙策便可,以免招来凶厄,英年早逝,断绝了家族腾飞之望,可如今,既然自认洞悉天机

    王政乃有大气运的明主,周尚的想法自然变了...

    为了家族,也为了瑜儿自身,他都必须让其与王政定下君臣的名分!

    让庐江周氏也坐上天军这条战船!

    只是...怎么才能说服瑜儿改变心意呢?

    思忖半晌,眼见王政有直接去看望周瑜的意思,周尚的眉头不由紧缩:等会见完瑜儿,王政就要告辞了吧?

    而他率军本就是为了去解临湖之危....

    会不会离府之后,在吾说服瑜儿前便离开了合肥?

    那可如何是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