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佛魔之别-《万道长途》


    第(1/3)页

    万道长途正文卷第七百五十六章佛魔之别如是我闻: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观自在,见如来,一切由心,自由自在。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此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这是佛祖的原话。

    因为“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指在世尊如来座下听说的,只能用在这个情景之中,这是舍利弗在对李启明确表示,他在佛前聆听到的这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实际上,一切由心,并不代表心由一切,所谓的‘心’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而心的边界,便是自由的边界,而自由的边界,是由智慧所定的。

    ‘心中如来’并非是唯一主观,而是自身的主观。

    换而言之,我的主观不是‘天魔’,而是‘我自己’

    这是个很通畅的逻辑。

    如果真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心’也就是自我意识是最大,最极致的自由,那么……天魔是怎么被封印的呢?

    所以,天魔的自由,实际上也是需要天魔运用智慧去斡旋出来的自由。

    哪怕是‘一切现实的总和’,‘诸法之末’,天魔认为自身便是一切事物,万物的都是他的一部分,但他自由的边界却依然是自己的‘智慧’。

    天魔想要追求绝对的自由之心,成为一切的完美事物,所以……天魔却达成了绝对的不自由。

    看似自由的天魔,看似‘一切由心’的天魔,因为佛陀所阐明的这点,进而导致了佛魔之间的绝对分别。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混沌如同污浊的水一样,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呢?谁又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谁都不能。

    世界是混沌的,一切都将处于变化之中。

    所以,“道”不会自满,正因为‘道’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保持进步,不断的革新出崭新的现实。

    这才是自由,以‘道’驱动的世界,这般变化的世界,才有进步的动力,因为满足智慧本身,才会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完成曾经无法完成的事情。

    所以,佛门选择了去教导众生学会思考,学会利用智慧寻求本心,最终得到智慧与自由。

    佛与魔的区别,便是如此,这是对自由的定义。

    佛坦然的承认了‘自由’的边界,和‘心’的局限,佛不像是魔那么贪心,并不将自己认定为‘终极’,不是什么都要,反而因此得到了自由。

    魔,将‘心’扩展到了一切的边界,让‘心’成为了所有一切的原因,成为了所有事物的根基,却因此而将自己的心束缚在了‘所有’之上。

    既然‘心’是‘所有’,那么‘心’也就绑定在了‘所有’之上,所有之上,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佛将心的束缚完全解除,佛的自由,是人在觉悟之后达到了大智慧,从所有苦因中解脱之后的自由。

    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佛祖是如何压制天魔的。

    是的,佛,就是魔。

    因为……佛是心,魔也是心,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等同的。

    但通过佛陀的轻巧一点,于是,‘佛心’和‘魔心’便有了区别,每个人都有的佛心,和万物唯一的魔心就分离开来了。

    佛魔一体,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永离妄想执着者,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是谓佛陀。

    魔,就是极致的妄想,极致的执着,妄想自己的心是所有的现实,执着达到完美之上的完美,只有放弃这样的执着,澄清迷惘,撇空嗔痴,才能成佛。

    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

    真如非相,讵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

    天魔所谓,犹如镜里求形,悟法无生,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

    此乃般若波罗蜜,即:彼岸智慧,或者叫做,终极智慧。

    佛门有真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心经》想来就是如此了。

    当然,天魔肯定自己是不认可这个结论的,但只要这个结论能说得通,便能够证明佛与魔的之差异。

    经过佛陀这么一看,这么一讲解,李启突然觉得……天魔,似乎隐隐有些可怜了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