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历史在中国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是一位能谱曲编舞的全能艺人,曾三次到天帝家里做客,除了将天帝的乐舞《九辩》和《九歌》带回人间之外,还另外创作了《九韶》。 夏启之所以谱曲编舞主要是想用在占卜和祭祀上,并非用于享受。但没想到当王位传到夏桀的时候,夏桀却在宫中包养了三千名能歌善舞的女艺人。王宫中,钟石丝竹之音不绝于耳,夏桀整天沉浸在淫乐艳舞之中,以至于身死国灭。 商朝人特别迷信鬼神。每当祭祀鬼神的时候,人们总会将曼妙的舞蹈以及动听的乐曲进献给鬼神。乐曲主要是用来取悦鬼神的,而音乐则是用来与鬼神沟通的一种手段。有时候,为了获得鬼神的保佑,商朝的国君还会亲自表演歌舞。 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夏桀不争气,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商纣王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商纣王每天除了沉浸在淫乐艳舞之中,还沉浸在女人那美妙却让男人堕落的两腿之间而无法自拔。商纣王还开启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专门让人编排委靡粗俗的北里之舞,谱写颓废淫荡的靡靡之音。纣王无道,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一路打到朝歌。死到临头,纣王还算有点骨气,点火自焚了。不过,从此再也听不到他喜欢的“商朝好声音”,看不到他喜欢的“舞林争霸”了! 周天子见夏桀和商纣王都在乐舞上栽了跟头,担心自己的后代也会重蹈覆辙,所以挖空心思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极其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问世了: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所演唱的乐曲,使用的乐器以及表演歌舞的人数,都不能一样。 据《周礼·春官》记载:“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意思是说,祭祀天神时,要用黄钟演奏,用大吕歌唱,跳《云门》舞;祭祀地时,用太簇演奏,用应钟歌唱,跳《咸池》舞;祭遥祭四方名山大川时,用姑洗演奏,用南吕歌唱,跳《大韶》舞;祭祀山川时,用蕤宾演奏,用函钟歌唱,跳《大夏》舞;祭祀先祖之母时,用夷则演奏,用小吕歌唱,跳《大濩》舞;祭祀先祖时,用无射演奏,用夹钟歌唱,跳《大武》舞。 诸侯招待诸侯,要用大雅《文王》。诸侯招待使臣,使用小雅《鹿鸣》、《四度》、《皇皇者华》等。天子、诸侯可以使用钟、鼓、磬来演奏甚至合奏,但大夫和士仅能用鼓演奏。 春秋战国时期,正规的舞蹈基本上都被贵族垄断了。作为平民,如果你想跳舞,还要有“舞蹈资格证”。这种“舞蹈资格证”并非后天努力就可以得到,而是天生的,因为只有出生在贵族之家的人才有资格跳正规的舞。不过,有时候政府也会放宽条件,但除非你有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天赋!据《礼记·内则》记载,贵族子弟一般从十三岁就开始学习跳《勺》舞,十五岁跳《象》舞,二十岁跳《六舞》。对于平民,也不是完全不能跳舞,只被允许跳比广场舞还要低档次的野舞。 对于周朝而言,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表演歌舞。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演歌舞呢? 一、祭祀。据《周礼·地官》记载,由专门的舞蹈老师教舞蹈演员跳各种舞蹈。等到祭祀时,还要负责带领舞蹈演员四处串场子。要祭祀山川,舞蹈老师就带领舞蹈演员去指定地点跳兵舞;要祭祀社稷,就带领舞蹈演员去指定地点跳帗舞;要祭祀四方山川,就带领舞蹈演员去指定地点跳羽舞;要祈求降雨,就带领舞蹈演员去指定地点跳皇舞。至于小祭祀,就没有必要再大张旗鼓地跳舞了。 二、驱除瘟疫。古人认为,瘟疫是由恶鬼散布的,所以想通过跳舞来消除疫病。在小说中,卫国与魏国发生“平阳之战”之后,卫国就发生了瘟疫,大巫祝曾试图载歌载舞与瘟神沟通交流,想借此驱除瘟疫。 三、举行盛大宴会。当国君举行盛大宴会或宴请贵宾的时候,就会找女舞蹈演员跳舞助兴。 四、庆功。如果有人立下大功,国君也会为他们举办歌舞表演,以示嘉奖。 周朝的礼乐制度虽然严格,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诸侯们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更不再恪守“礼乐”,从此礼崩乐坏。 对于跳舞的人数,原本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一佾八人,因此给天子跳舞要六十四人,给诸侯跳舞最多四十八人,给卿大夫跳舞最多三十二人,给士跳舞最多只能有十六人。如果超过规格,就会被视作僭越。但到了春秋末期,连鲁国小小的大夫也竟然敢“八佾舞于庭”,所以孔子听说后不禁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西周时期,乐舞作为一种等级礼仪,强化了它的肃穆典雅性,弱化了它的娱乐性,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乐舞更加娱乐化了。与此同时,民间的庸俗乐舞也逐渐进入宫廷,与宫廷舞融合在了一起。从此以后,舞蹈逐渐变得更加唯美多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