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变换战术-《抗战之铁血东北军》
第(2/3)页
两只部队激战三日,抗日军八里屯阵地上遍布弹坑,原本被垒瓷实的战壕此时也变得松软,捧一捧泥土能闻到里面浓浓的火药味和焦糊味。
驻守此处阵地的是刚刚替换上来的第十一师二团,先前驻守此处的第十一师一团在抵挡住日军两日狂攻后已伤亡三分之一。
第十一师师长祁云见状只好先令一团撤下来换上二团,之后日军攻势依旧没有放缓,激战至黄昏,日军才如同黄色的潮水般慢慢退去,抗日军阵地前又重新恢复平静。
此时第十一师师长祁云正跟在一位军装洗的有些发白的军官一起来到前沿阵地。
“副司令,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您还是尽快返回后方指挥部吧”祁云苦口婆心的劝道。
这名军官正是张廷言,自抗日军换装以来,因抗日军物资有限,每人冬天只能发两件棉衣,用于换洗,哪怕是身为副司令张廷言也不例外。
张廷言本人又喜欢亲临一线,衣服很容易脏,洗的次数多了衣服布料褪色,变得花白,主管后勤的赵中锴一直想给张廷言重新换身衣服,被张廷言已不能搞特权为由拒绝掉。
两人在几名警卫的护卫下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前沿阵地,阵地上抗日军战士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晚饭。
晚饭是玉米糊糊配玉米窝头就着咸菜,自抗日军与苏联达成合作,抗日军借用苏联海参崴和远东大铁路运送物资,但需要向苏联提供部分粮食作为报酬后,抗日军的日子便过得紧巴巴的。
抗日军控制区内所产的小麦有一半都被拿出来用于换取外汇及支付苏联报酬,抗日军中哪怕是张廷言、张作舟都将口粮变为玉米、小米等杂粮,连大米都吃的很少。
张廷言也还没吃过晚饭,就从炊事班取了两个窝头充饥,上一世玉米算作粗粮,深受减肥人士喜爱。
那指的只是新鲜玉米,像张廷言所吃的玉米窝头是玉米晒干后,将玉米粒磨成粉末,然后揉捏在一起上笼蒸,蒸出来的窝头并不像白面馒头那么细腻,吃起来很粗糙。
不过前世今生张廷言都不是个对吃特别讲究的人,对他而言只要吃饱就行,他几口将手中的窝头解决掉,接过蔡准递上来的水壶灌了两口,抹了把嘴,继续沿交通壕前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