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阳炎复照变红霞。 王候真命属壮士, 吴楚六朝归豪侠。 世间通灵神仙助, 华夷听命合天下。 吴九公觉得此诗定能灵验,满怀欣喜,命人立刻悬挂中军大帐之上,众人前呼后拥陪着诸葛颖回到中军大帐。诸葛颖装神弄鬼折腾一番,额头已微微冒汗,吴九公道:“今日通告神灵,真是有劳汉丹先生,本帅已命人备好酒席,好好答谢汉丹先生。” 诸葛颖假意恭维道:“鄱阳王举兵起义,四方拥戴,贫道也当尽些微薄之力。” 吴九公得意的点了点头,又问道:“本帅想拜汉丹先生为军师,将来功成之日,定不亏待先生,不知意下如何?” “无量天尊,岂敢岂敢,贫道乃是闲心野鹤,云游之人,无心官禄,恕不能为大帅效劳。” 吴九公也是个尊佛敬道的人,一看诸葛颖推辞,也不好强求,便问道:“那本帅再遇难事,如何求助于先生?” 诸葛颖笑道:“这有何难,贫道法力无边,大帅有难,贫道自然浮现眼前。” 吴九公大笑:“汉丹先生,仙风道骨,神机妙算,本帅可高枕无忧矣。”此时酒宴已备好,众人端酒答谢,推杯换盏共叙大事。 诸葛颖在起义军大营住了一宿,第二天便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吴九公亲自送出大营辕门。副将杜猛赶在后面,仰面看看苍天,依旧是漫天黄沙的天气,杜猛便在吴九公耳畔小声说道:“大帅,既然已经做法,为何天气不见好转,不妨问问仙师?” “嗯。”吴九公点了点头,有转身问道诸葛颖:“汉丹先生既然已经施法,为何不见艳阳高照,依旧是黄沙漫天?” 诸葛颖道:“黄沙天气,风云难测,隋军定然不贸然出击,少则二三日,多则四五天。自然会黄沙散去,碧空万里。到那时,大帅出击,必然大吉。” “原来如此。” 诸葛颖登上来时的木筏,告别吴九公等人,乘船离去。木筏渐渐走远,这时诸葛颖才命撑木筏的书童转向往北,返回隋军大营。 吴九公回到军中,只等黄沙天气早早散去,好尽快出兵。一连等了四五天,天气还是有几分阴霾。这时,副将杜猛匆匆来到中军帐,说道:“禀告大帅,鄱阳王到大营了。” “快快去迎。” 众人迎到辕门外,只见一匹雪花银鬃马,翻身下来一人,身长八尺,相貌堂堂,年纪三十几岁,身着黑蟒袍,外罩披风,腰悬宝剑,此人正是鄱阳王吴世华。 吴九公上前躬身一拜:“大王到此,有失远迎。” “叔父不必多礼,我正为交战之事前来。” 吴九公陪着吴世华,叔侄二人走进大营,吴世华问道:“一连数日,叔父为何迟迟不开战?” 吴九公道:“这几日风沙天气,我已请道士算过,不宜出战,待风沙过后,自然是开战的良辰吉日。” “那风沙几时才能退去?” “道士已做法术,有镇邪的神符,悬挂中军大帐,少则二三日,多则四五天,风沙必散。”吴世华也信以为真,便跟着进了大营。 商议完对敌策略,眼看天色暗淡,江南大营不时吹来一丝凉意,鄱阳王吴世华带着两个侍卫悠闲的在中军帐外转悠着。不经意间,注意到中军帐门框上悬挂的那张符纸。 且不说诸葛颖的文笔如何,但是这一手小隶书写的精美绝伦,浑然天成。“好字,好字啊。”吴世华正默念这首镇邪诗。 只听身后有人也默念道:“咒死鄱阳王吴世华。” 吴世华后脖子一凉,猛转身给身后侍卫一个耳光:“混账东西,你说什么?” 那个侍卫一愣,赶忙跪倒道:“大王恕罪,不是在下乱说,而是那诗句上这么写的。” 顺着侍卫伸手指去,吴世华二眉紧皱,两眼圆睁,自己观瞧着诸葛颖的那首七言律诗,问道:“这首诗怎么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