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还用你说!” “细节,很多细节,这部微电影看一遍绝对看不够。” “呼……” 姜山深吸一口气,看完调音师,再看着评委团为了电影的某处细节,再互相争吵,他不由的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微笑。 李想,他是认识的。 去年在中秋晚会上,他便坐在卫渊身旁,只是他认识李想,李想不一定认识他。 李想这小子如何如何天才,他其实从许多人嘴里都听人说过。 但最让他觉得这小子不错的是,其他学院的院长找他劝他转系,他能坚持选择导演专业。 本以为他才大一,等他在导演圈混出点名堂恐怕自己是等不及了。 没想到,他竟然在大一进军了网剧市场,荒诞的喜剧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微电影大赛,姜山从好友钟院长那里得知,李想也将会参赛,姜山还以为他会延续荒诞的喜剧风格,没想到啊。 没想到这小子一转画风,直接给我来了一出李想悬疑好戏,而且镜头语言用的如此上熟练,有自己的想法。 难能可贵啊! 就如同其他评委说的一样,这部片子里有很多细节,值得他们二刷三刷,姜山手指轻扣桌面,等众人息声后,说道: “我看大家都有话说,那就说说看吧。” “是。” 众人应声答道。 一位短发评审按耐不住心头的欲望,一马当先的说道: “老,各位同事,那我就抛砖引玉一下了。” “被誉为最有希望的天才,在最关键的钢琴比赛中因为过度紧张而失利,导演也通过很多特写镜头,表现出了男主角的懦弱与逃避现实的倾向。 最后他选择的改变则是躲在自己躯壳里扮演弱势者,一开始如鱼得水,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与照顾。 但万万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男主不小心走进了刚刚发生命案的房间,接待他的是一个老妇,这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或者争斗。 而是更让他习惯的,躲在自己的躯壳里扮演弱者,希望能博取老妇的同情或者避免她的怀疑。 但不是所有人都同情弱者。 你们都说结局是敞开式的,但我觉得不是,提供的线索够充分了。男主角一定是死了,没有悬念。 男主角的衣服都沾满了血,让他穿衣服走人也会被人发现,而且最后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并且看到了男主角的笔记本,盲人会写字? 个人认为,老妇迟迟不开枪是出于谨慎。 做好充分的准备,毕竟眼前的是年轻力壮的男士。 而且钉枪的准度也不高,不过意外的是,男主角一直在老妇的掌控范围内,扮演着弱者,老妇也就顺水推舟。 这是我担任评委以来,看到过的最让人惊艳的微电影,没有之一。 叙事结构以及节奏的把控上,可以说是天才,用13分钟的短片,给人的感觉是就像看了一部完整的电影一样。 更让人叫绝的是,从一个侧面巧妙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 躲在自己面具的后面毫不客气地博取善人的同情与施舍,而且不拒偷窥的贪婪。 一旦面对恶人,就躲在面具后面的角落瑟瑟发抖,任人宰割的懦弱。” 短发评委对调音师和导演李想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偏偏众人都是一副说的对的表情。 “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哦?” 正当众人以为这位眼镜评委有反对意见时,谁知这位评委只是站起身解释道: “各位都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吗?在调音师进门后有三声锁门声,也就是老女人锁了三道锁,他逃不走; 老女人发现他是盲人是因为推他的时候他一把扶住了钢琴,后来洗衣服又发现了笔记本; 地上就是油漆,老女人为了掩盖血迹在粉刷房子。 所以我一开始得出的结论—— 短片为表现自我禁锢:男主把自己禁锢在盲人意识里,忘记了反抗反而不断暗示自己我看不见我不知道,很可能站不住脚。 而更可能在表现一个十五年努力一朝失败后难以承受,变成偷窥狂同时抓住自己仅剩的骄傲,扮演盲人来获得认同和尊重的人。 这在心理学上实际叫做过度补偿。 57秒那“砰”一声,不仅可能是气枪射钉,还可能是舞台灯光打开的声音。 而射灯打开的声音从符号学上象征着表演的开始,至于一场表演是否成功,取决于演出结束后观众的反应。 而在这里,检验男主角表演的“观众”就是老妇人,他自己也说“我是为身后的人演奏”。 导演安排最后这个声音,也许也象征一种观念—— 永远不要做一个自负的演员,无论在舞台上还是生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谢幕后观众的反应。 他因为过度补偿而变得自负,比如在街上调侃老太太过马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