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春江花月夜》【求月票,求订阅】-《从小说开始的文娱大莽夫》


    第(1/3)页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号,更为人熟知,那就是——孤篇压全唐!

    没错!

    唐朝诗词文化多么鼎盛,众人皆知?

    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佳节,写过诗篇,可全都败在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手中!

    而张若虚这个人也很奇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一生写过多少是诗词已经不可考证,但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

    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有人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还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江都南部风貌。

    这首诗词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

    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

    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

    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

    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

    张若虚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

    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有些人一生写诗词无数,流传下来的也不再少数,其中和张若虚形成强烈反差的,那就要说是乾隆皇帝了!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华夏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

    因此,大清皇帝乾隆弘历,也是古代独一无二的诗词产量最高的诗人了。

    要知道,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可历史给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乾隆的诗词保存完整,却没有流传千古的诗句,相反张若虚在《全唐诗》里仅存两首诗词,却在华夏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利?

    诗词?

    春江花月夜?

    无数网友激动不已,说了半天,等了半天,终于要开始正戏了吗?

    我就说刀神不可能让邓文虎那么猖獗的嘛!

    众人如是想到。

    就因为这句话,无数人涌进李想的直播间,中秋诗会的收视率也莫名下跌。

    本来这场中秋诗会只是邓文虎的自娱自乐顺带着收买一部分支持者。

    可是等中秋诗会真正办起来之后,邓文虎反而想着把这一次的偶然变成必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