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机关镜与便换-《大唐探》


    第(2/3)页

    李夔看到,此面镜子,还真如自己猜测的那般,却是与红鸯房中的那块铜镜模样一致,花纹相同,且在左侧偏下位置,犹然可见早已结垢的点点血渍。

    好么,这块一直找寻不见的机关铜镜,竟是藏在这里!

    他娘的藏得真是端的隐密啊!

    他长吁一口气,正欲叫唤旁人来看,忽地感觉手指似抵着一物。

    李夔用手指一勾,竟从这机关铜镜的边缘夹层中,又摸出一个小小的折叠纸卷。

    他立即将纸卷打开,只见这纸卷,不过两寸来长,一寸来宽,十分地细软结实。而纸卷上头,写着大大的“便换”两字。

    下面便是一行大字:“存钞一百五十贯”。

    后面复有一行小字:“可凭此据,前往南小池柜坊处,支取存额。”

    而这纸卷后面,又盖了一个大红章,上面写了南小池柜坊的隶书字样。

    “哦,此物竟是唐朝的便换!”

    因为融合了今世李夔的一点记忆,李夔当然知道,这个便换,到底是什么东西。

    便换,是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

    据史载,唐代商人至长安,将钱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或各军各使等机构,换取票券。商人离开长安去各地经商,可凭券至当地有关机构取款,谓之便换。

    在《旧唐书.食货志上》中,就曾记载:“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

    后来,这便换一词意义扩大,即为使便换方式汇兑的票券,便可称为便换,在唐朝各处均有使用,却不再拘于长安城发放。

    这种兑换方式,一直延续到宋朝,如《宋史·食货志下二》中记载:“先是太祖时取唐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于库。”

    李夔暗想,这“便换”么,相比今世,可不就是社会上常见的存款支票吗?

    而这唐朝的便换,上面没有记名,也没有手印之类,看起来,倒与后世的不记名支票十分相象呢。

    那么拿着这便换,他确实可以随时去那个什么“南小池柜坊”去取钱了。

    一时间,李夔感觉自己心跳得厉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