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话外之意-《颠覆三国记》


    第(2/3)页

    祖桂在榆林,没有经过战斗,地盘也是一直在扩张中。没办法,谁让当时的关中,一片混乱,曹军只注重于战略要地的获取,像榆林这般偏远地区,根本顾不上。

    而祖桂所盘踞的榆林城,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混乱,用井井有条来形容,绝不夸张。而且,祖桂从一开始,就在大兴土木,兴建民房,为各处逃难而来的百姓准备好了居住的地方。而土地是现成的,耕牛更是多的甚至拿来宰了吃牛肉。可以说,榆林城具备了一切扩张的因素,只能人来。

    相比呼延煌招募的那些幕僚指定的严密的制度,祖桂生意人出身,后来又带兵打仗,根本不是治理天下的料,仅仅依靠一些粗线条的大政方略,就把榆林城治理的妥妥帖帖。

    不仅是榆林城,呼延辽留守的定襄地面,照旧实施鲜卑族的老一套规矩,也没有像代郡出现的混乱现象。

    有这两处镜子在,足以让呼延煌看清楚:他在代郡推行汉人的制度,完全就是在邯郸学步。

    但仅仅认识到这点,还不足以让呼延煌顿悟,从而对黄顺变得死心塌地。虽然呼延煌说的委婉,但黄顺还是敏锐的觉察出,这几年,关内势力接触呼延部和俟奴部,肯定很是频繁。

    当初黄顺还在定襄时,俟奴娇就提醒过黄顺,有人背地里接触呼延部和俟奴部,甚至提出更为优厚的条件,要两部离开黄顺,转而跟他们做生意。

    当时的黄顺,实力远远不够,对此根本无法制止,只能一笑置之,然后在生意上与对手直接竞争,赢得呼延部和俟奴部的继续合作。

    毕竟,像黄顺这样直接到他们的地头上交易,然后自己负责转运回中原,天下之大,怕是只有黄顺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也只有黄顺,才有那份人脉保证一路上都能有人照应。

    这里不得不再次炫耀一下,当初华容道迎接曹操的败军,绝对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凭此,黄顺一举拿下了曹操麾下一众文武重臣。有他们在,黄顺的商队,在北方,可以确保不会受到官方的刁难,一路放行。至于沿途的土匪,黄顺自己的人就能应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