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关键时刻-《抗日之少年战将》
第(2/3)页
日军支队长看了,很佩服鸠山小队长的勇敢,马上调集其他部队,开始将方向翻转,向着西北方向,兜捕中国军队的埋伏圈儿。
中国军队的两个伏击圈,都听到身后的枪声。
张旅长没有丝毫恐惧,因为张锐早就从前面通报了敌情,他们的人一直盯着鬼子的动向呢。
他们的伏击阵地是三道方防线,还有侧翼的半环形工事,从张锐通知以后,从他们的哨兵望远镜盯着鬼子的迂回部队开始,就加强了两翼和背后的工事挖掘。
在张锐的强调下,这些官兵很重视工事,也善于挖掘,战壕,猫耳洞,可以防止普通炮弹的轰击。
比如,为了省略坑道和猫耳洞,替代性的方法是,将战壕一节儿宽,一截儿很狭窄,战斗的时候,在宽的地方,避炮的时候,人躲避在很狭窄的那里,就是鬼子的曲射炮弹飞过来,也有一定角度,很难正中战壕中的人。
这些细节的经验和技术,正是特种兵的张锐所擅长的,都传授给了部下。
战斗实际上是从张锐部队的后方,第二个伏击圈儿先打起来的。
既然如此,张锐就指挥那些游动的卡车炮兵,高射机枪兵朝那边先过去。
战场范围很大,中日双方的指挥都是用无线电报话,可以即时指挥,非常灵活。
日军将两个步兵大队配备的火炮,都集中到了八里店的寨墙上,虎视眈眈,准备在关键时刻,炮火洗地!
炮火洗地是日军能在中国战场上横行霸道地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国军的正面战斗中,兵力损失惊人?
往往不是真正的战斗射击。
日军习惯上先一阵炮火猛击,清除障碍,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很多部队一阵大炮就轰得差不多了,或者直接崩溃。
淞沪会战,号称钢军的精锐的桂系军团两万人,一天冲锋就快打光了!
那是鬼子的陆军炮火和海军重炮群的杰作。
鬼子226兵变的部队,因为成为罪人,心理失衡,在一次战斗中,不许炮兵射击,他们持枪徒步冲锋攻城,结果,几百人轻松全军覆没。
没有炮兵的协助,鬼子会差很多。
四门步兵炮,八门山炮,十几门重型迫击炮,几门速射炮,单纯地说,日军两个步兵大队的炮火,已经超出了张锐部队的炮兵火力和口径,威力大大滴。
但是,鬼子的炮兵现在没有射击目标,在等待着战斗形势变化,这和他们攻城不一样。
进攻武宁城的时候,他们在两千米外用炮火猛轰,将数百名中国守军白白轰碎在城墙上下,然后,他们轻而易举进了武宁,现在,敌人在哪里?看不清啊。只能等战斗打响,中国人的大部队全部暴露再说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