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朱棣的贤内助-《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今日,我为大家请来了织锦的罗师傅。”

    徐皇后望向从宫外接进来的那位精通织锦的中年民妇,接着向众妃嫔说道。

    锦乃是名扬海外,万邦追捧的华夏丝织物当中的极品。

    “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

    换言之,    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家喻户晓的成语“锦上添花”与“繁花似锦”,其中的“锦”字用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漂亮景物,它来源于丝织物的一类织物名称,可见“锦”的历史悠久。

    在唐宋时织锦工艺技术发展很快,花色品种很多。

    到了元代,则是织锦技术的鼎盛时期,用金银线作纬线,织成富丽堂皇的织金锦。

    “待我们学成之后,再去教授他人。后宫嫔妃宫女上千,如果每人一架织机,一个月会织出多少锦来呀?少说上万块啊!”

    徐皇后的想法很贴合实际,即便一个月织不出上万块,三个月织出上万块,也是值得的。

    织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着用提花木机织造。

    具体情况是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五、六厘米。

    如果要织一幅七十八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一万四千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一万四千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因此,这种工艺,一直到五百年后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以后,我们亲手织的锦,便可以随着朝廷的宝船队到海外去,为我们大明换回造船、救灾、兴国的银两。”

    徐皇后用高昂的语气,向众妃嫔讲述着美好的未来。

    没办法,永乐皇帝朱棣就是好福气,能有徐氏这样贤惠的女子做皇后,当贤内助。

    “娘娘,我们愿意学,愿意织!”

    太子妃李瑶率先表态道。

    “我们愿意学,愿意织!”

    才人王绮红、选侍权书莹等一众后宫妃嫔齐声道。

    “好,那今天呀,我第一个拜师,也保证第一个学成,第一个出徒。”

    徐皇后望着罗师傅,说道:“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们的织锦师傅。我们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该说就说,该罚就罚。”

    “娘娘,民女不敢。”罗师傅连忙躬身道。

    “不敢怎么行,严师才能出高徒啊!”

    徐皇后先是否定了罗师傅的不敢之言,然后环视众妃嫔问道:“大家说是不是啊?”

    “是啊!”太子妃李瑶恰到好处的答道。

    其他妃嫔也都纷纷附和。

    “太子驾到!”

    随着殿门外值守的宦官一声唱喝,徐皇后等一众后宫妃嫔皆得知朱高煦来了的消息。

    “孩儿给母后请安。”

    朱高煦率先朝徐皇后行礼。

    徐皇后扶起朱高煦,道:“我很好。”

    后宫众妃嫔纷纷向朱高煦见礼,朱高煦躬身还礼。

    双方礼毕。

    徐皇后问朱高煦道:“你是来劝我不要织锦的么?”

    “孩儿是专程前来给母后送礼的。”

    朱高煦说完这话,就扭头向殿外看去,示意康平等人把镜子抬进来。

    “哇!好清晰的镜子!好神奇!”

    许多妃嫔还是第一次见到水银镜,禁不住下意识的发出了阵阵惊呼。

    不久前,朱棣送过一面直径一尺的水银镜给徐皇后,因此徐皇后此时见到这面巨大的水银镜,并没有过于惊讶。

    朱棣上次跟她说过,这东西乃是墨巧司造出来的玩意。

    如今在金陵城的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卖的,放眼整个大明,也没有地方出产这东西。

    “好了,你们都先跟着罗师傅学织锦吧。”

    徐皇后环视众妃嫔说道。

    “谨遵娘娘口谕!”

    众妃嫔齐声道。

    片刻后。

    坤宁殿书房之中。

    徐皇后与朱高煦分别坐在茶案两边,正说着话。

    朱高煦道:“上次送给娘的怀表,之所以会坏,是因为发条断了。”

    徐皇后好奇的问道:“发条为何会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