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即便这对原先的嫡长子不友好,可却让藩王更多的儿子得到了封地,也削弱了藩国的实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高煦与朱棣当然考虑过藩王将来尾大不掉的问题。 因此,父子俩给诸王划定的封地,看似不错,可实际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没有哪个诸侯国,会在既定的封地上,经过百年的发展,而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大荒东洲(北美洲)、天竺、海外西洲(中亚)这三个地方,是可以培养出一个庞大帝国出来的。 虽然大荒东洲是个好地方,可现在朱棣还没有分封诸王在那里的打算。 即便是分封亲王去那里,也是要等到朱高煦继位之后,分封他的孩子们了。 其实,按照朱高煦的设想,他将来想把大荒东洲变成朝廷的直管领地,而不是分封之地。 而朱棣计划在天竺与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国。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后,这些王国很可能会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诸侯国要先发展自身国力,否则在本国都没有稳定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再去侵占别国的领土。 何况,朝廷出台的《宗藩条例》,在律法上约束着这些诸侯国。 朱高煦估计,起码得三、四百年之后,才会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现一个强大到威胁大明朝廷统治地位的庞大国家。 而在那个超级大国出现之前,海外诸藩国叛乱,不过是地方叛乱罢了,根本就无法动摇朝廷的统治。 可数百年后,朝廷的实力又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不过,朱高煦与朱棣的谋划,此时却不能对解缙及殿内众人明说。 他沉默许久之后,对解缙说道:“就算将来海外诸藩国会脱离朝廷的掌控,得需要多少年的发展?三百年还是四百年?东周列国发展了多少年才威胁到周王国的统治?” 解缙沉默不语。 “而朝廷如今的实力与当年的周王国相比,又强了多少倍?所以,你这个反对理由虽然有道理,但却不切实际,因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朱高煦接着道:“更何况,改封出去建国的藩王都是太祖的子孙。即便将来有藩国做大,父皇陛下都不在意,诸卿又何必杞人忧天?” 直到此时,方孝孺、解缙、黄淮与在场众臣终于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皇帝老子都不怕,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有什么好怕的? 若真有那一天,也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操那个闲心干啥? 而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规矩定好,让诸王就藩之后不要作恶,埋头安心发展。 “诸卿谁还有异议?” 朱高煦环视殿内三十多人问道。 众臣皆沉默。 方孝孺欲言又止。 朱高煦见状,目光落在方孝孺脸上,缓声道:“先生有什么话都可以说。” 方孝孺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敢问殿下,陛下是打算在将来众建诸侯?” 他问的很含蓄,但意思却很清楚,共有两点。 第一,朱棣是不是要继承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的国策,将来把汉王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乃至懿文太子朱标的两个儿子吴郡王朱允熞、会稽王朱允熙(永乐二年始封)也分封到海外去? 第二,朱高煦将来是不是也会继承这个国策,继续分封诸子亲王于海外建国? “先生,孤的话,刚才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众建诸侯,此乃太祖高皇帝的意思。父皇陛下与孤乃太祖子孙,自当继承太祖之志,在海外广建诸侯,这是太祖定下来的祖制,谁敢悖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