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意见不一-《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之后,他累功为都督佥事,封安平侯,禄千石,予世伯券。
在永乐七年李远跟从丘福出塞,至胪朐河,丘福贸然进军,李远苦谏丘福,丘福不听,导致最后大败。
当时李远率领五百骑突阵,杀数百人,马蹶被执,骂不绝口,死时年四十六,后来被追封为莒国公,谥忠壮。
历史被改变之后,李远以蔚州卫指挥佥事之职,奉朝廷调令,担任第三队援西大军的参将,到了西北后归西宁侯宋晟节制。
宋晟派火真援助张玉时,李远跟着火真立下了扫荡敌军伏兵的功劳。
不久,曹国公李景隆与淇侯丘福领兵与张玉部汇合后,举兵攻打吐鲁番城,李远立下了先登吐鲁番城的军功。
之后曹国公派信使快马送军报到朝廷,李远论功受封为安平亭伯。
此后,李远率领一队奇兵,绕到亦力把里城西部,助张玉、李景隆攻下了亦力把里城。
朱高煦认为,这一战,张玉、李景隆能够攻下亦力把里城,李远当居首功!
后来李远又配合张玉坚守亦力把里城,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
此战,若论守城之功,朱高煦认为张玉位居第一毫无疑义,而李远之功绝对要在战死的谭渊之上,位居第二。
毕竟,拿下亦力把里城与坚守住亦力把里城的意义都非同寻常。
亦力把里城是亦力把里汗国的王城,也是目前西域境内的第一大城,该城城内与城外四周村镇的人口加在一起,总计超过了十五万。
若是将该城势力控制下的整个伊犁河谷地带内的人口算上的话,恐怕得有二十万。
朝廷大军能打下亦力把里城,代表着明军拥有了攻下此西域第一大城的能力。
而守住亦力把里城,则表示明军同样拥有了固守西域第一大城的能力。
此番明军的攻城之战,与守城之战经过发酵宣扬之后,会在整个西域引发强烈的连锁反应。
这也是此后许多西域势力,听说明军来袭,选择望风而降的缘故。
因此,朱高煦认为,李远的这些功劳,足以让其晋位一等侯爵。
“说说你的理由。”朱棣询问道。
“父皇,据儿臣所知,净海(塞里木湖)是西域境内的高山大湖,位于亦力把里地区西南部,天山西段的高山之中。该湖面周长近两百里,而李远率领一千五百人翻越群山,沿湖半圈,绕到亦力把里城西,必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朱高煦恭声答道:“李远领兵两次击败叛贼忽歹达派出的大将与前去阻拦的精兵,接着配合平侯从西门进攻亦力把里城,之后又与平侯共同坚守城池,死战不退,最终坚持等到曹国公、淇侯率领的援军,这才保住了亦力把里城。”
“诸卿怎么看?”
朱棣环视殿内众臣,高声问道。
由于当朝太子发了话,而且说的有理有据,因此殿内的大多数朝臣都认为晋安平亭伯李远为郡侯并无不妥,只有少数朝臣想得比较远,认为此举有封赏太过之嫌,方孝孺便是这类官员之中的代表。
他躬身出列,作揖行礼道:“陛下,臣有异议。”
对于方孝孺偶尔与太子唱反调的表现,朱棣见了几次,如今已经见怪不怪,当即接话道:“说。”
“之前陛下重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规定公侯伯三等爵为高阶爵位,每个爵位又细分为三等,世爵降等袭爵,子爵、男爵不分等,且为流爵,无法世袭。当时,凡是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而获封的爵位,全部改定为一等爵。”
方孝孺侃侃而谈道:“也就是说,自那时起,陛下直接将一等爵位拔高了一个层次。出征的将士想要首次封爵就获封一等爵位,必须立下极大的军功或奇功。”
“不久前,朝廷南征大军平定安南,论功封赏时,最高的侯爵也不过是县侯,并未有人获封郡侯。盛公作为南征大将军,居功甚伟,论功也不过是从县侯升为县公,等于升了两级。今太子殿下提议晋封安平亭伯为郡侯,等于一次给李远将军的爵位直接提升了五级,实在是封赏过甚。”
曹魏咸熙元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建了五等爵,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等十级爵位。
从北周开始,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县公成为公爵的第三等。
这时五等爵皆无实际封国,县公虽带有“开国”二字,但并不开国,“开国”二字成为荣誉称号,而唐朝以后,县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
隋朝时,开国县公为从一品爵;唐朝、辽朝、宋朝时,开国县公为从二品爵;金朝以后,公爵中不再有县公一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