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顾承道:“乐乘将军与我大秦为善,自然无妨,倒是那迎接使团的李牧,颇多敌意,倘若赵王要启用李牧,让他取代将军,重掌兵权,领兵对秦,破坏我两国和睦,还望大夫能向赵王谏言,到时别说三千金,五千金都拱手奉上!” “李牧重掌兵权,率军救援魏国?” 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轰下,郭开和乐乘猛然愣住,口中喃喃低语,脸色越变越是难看,冷汗涔涔。 是了,魏赵同属三晋,近年来面对强秦,互相扶持。 赵国险些灭亡时,是信陵君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倘若魏国有了亡国之危,赵国自然也会出兵救援! 那么谁带兵? 乐乘么? 他哪里敢跟秦军作战。 如今的赵国,放眼上下,唯一人可担大任! 李牧! “万万不能让李牧再掌兵权!” 乐乘心惊胆战,情不自禁地高呼。 他本是降将,挤走了德高望重的廉颇,在军中根本不受待见,全靠手腕狠辣,大肆清除异己,安插亲信,来稳固地位。 李牧虽然是沙场名将,但论及阴谋诡计,不择手段,哪里是郭开与乐乘的对手,再加上赵王都是站在佞臣一边的,自然大权旁落,堂堂大败匈奴的猛将,被派出去迎接秦国使团,实在憋屈。 可如果让李牧重新带兵,那形势又再不同,乐乘至今仍对那时廉颇率兵来攻,怒发冲冠的模样犹记于心,是再也不想体会第二次了。 “乐乘将军莫慌,这一切都是臆测,不是还没发生么?” 顾承见了,声音柔和,安慰道:“郭大夫得赵王信任,所言岂会无用,定不会让李牧重新掌权,打压你们,清了君侧的。” “信陵君刚刚惨死,魏就遭灭国之危……” 郭开摇头,脸色同样苍白:“大王见了,哪还会听我的?” 且不说当年长平之战,赵国以赵括取代廉颇,事后悔不当初,此次信陵君一死,魏就要亡国,各国君主也会引以为鉴。 虽然这个时候,六国君王都很昏庸,但不要将他们当成傻子。 好比如今的赵王,权谋手段也是了得,一登基就将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为什么换下廉颇?还不是因为廉颇在朝野之中,威望太高,不易掌控。 讲白了,这些君王就跟汉灵帝一样,玩权术是一等一的厉害,但对于国家的治理就不在行了,只在乎自己收拢权力,不顾大局。 如灵帝在位时,尚且能维持局面,却留下一个烂摊子,等到子嗣登基,就是亡国的下场。 魏国前车之鉴摆着,赵王不想亡国,就得重用李牧。 李牧重掌兵权,乐乘必倒,缺了这军中支撑,如果再有忠臣不断谏言,郭开也完了。 “怎会如此?” 这一刻,郭开只觉得天旋地转。 他这些年日日夜夜期盼着信陵君去死,没想到信陵君真被谗言害死了,反倒大大有害。 “哦!那当我没说……” 顾承耸耸肩,潇洒转身:“告辞!” “公子且慢!” 郭开急赶几步,猛然抓住顾承衣袖:“不可如此啊!” “郭开大夫莫慌,这一切都是臆测,不是还没发生么?” 顾承毫不客气地挣开袖子,却也回过身来:“说不定魏国大发神威,反倒赢了我五十万秦军,用不着赵国出兵救援呢,也就没李牧的机会了……” 郭开身躯晃了晃。 魏国什么德行,赵国还不清楚吗? 作为战国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国家,所居之地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更是人才辈出,孙膑、乐毅、张仪、商鞅、范睢、尉缭,都是魏国之人,具备着一统天下的最佳条件! 结果呢,魏国牛逼是牛逼了,根本不讲战略,见谁都打,又贪图小利,无法真正解决对手,在马陵之战后,一举衰败,人才辈出还不知使用,反倒变成了各国的人才输送地。 这样的国家,若能抵挡大秦铁骑,那真是老天无眼。 “其实秦攻魏,乃下下之策啊,公子且听我说!” 老天有没有眼郭开不知道,他是急眼了,连声劝道:“信陵君初死,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秦攻楚即便胜之,损失必然不轻,魏虽处天下之枢,但也易被五国合围,秦若取之,必遭围攻,腹背受敌啊!” 单听这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郭开是秦国的大夫,正在为大秦一统天下而殚精竭虑呢! 实际上从这就能看出,郭开还是有见识的。 历史上,秦国灭魏,用的是什么手段? 蚕食战术! 秦国使计除去信陵君这心头大患之后,对魏国的战术就变得极度稳健,频频发动小规模的战役,今天攻下一城,明天占据一地,却又给予魏国喘息的机会,让它不至于狗急跳墙。 于是乎,魏国就不断割地求和,慢性死亡,等到秦正式发动灭国战役时,魏国大河以北的领土,都被吞食殆尽,首都大梁是何等雄伟的城池,只坚持了三个月,就被逼投降。 这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整整用了十八年,将魏国灭去,而整个过程中,其他各国从未施以过援手,等到魏国真的求援了,才发现韩国和战国都亡了…… 秦灭七国的顺序,是十分有讲究的,有着全盘的布局,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一统天下! 这是嬴政雄才大略的体现,吕不韦也打下了很好的根基,所以顾承即便回去秦国,请求出兵灭魏,也是根本得不到支持的。 但关键在于,郭开乐乘的层次,与嬴政吕不韦差得太远,他们可不相信,秦国会错失这个大好良机。 他们被不可能发生的威胁,逼到了悬崖边上。 郭开当红脸,苦口婆心地劝说,乐乘则作白脸,露出凶厉威胁:“公子若不听劝,日后李牧掌兵,秦也难胜之!” “哈哈!” 顾承大笑:“昔日廉颇何等老辣,赵括何等锋芒,都败于我大秦手中,岂惧区区李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