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邦业县城当时的县太爷好一点。 当时为了不让流民进城,县太爷在城墙外面搭起了栅栏,然后一天施舍两顿名为“能立筷”,但是实则是米汤的善粥。以及名为肉食,但其实带着猪毛的猪皮汤。 虽然这根本填不饱肚子,可是相比于其他一点儿都不往外掏粮食的县城,高低能多活几天。于是乎,一些流民就在这城外搭了棚子,住了下来。 后来虽然大部分的人都饿死或冻死了,不过留下来的一批人愣是在冬天打野,春夏种田,跟蟑螂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 因为当初喝救济汤的时候难民们总是能吐出一地的猪毛,人们就把这地方叫了猪毛屯。 后来建国之后老邦业县城的城墙被推到,猪毛屯就和县城打通,再难分彼此。 李宪后来没到暑假的时候就过来这里溜达,对这一带的地形挺了解。不过相比于那个时候,现在很多土房还存在,道路跟那个时候大不一样。 远远的跟在朱娟身后走了半天,穿过了好几个自己根本没有印象的土房区,李宪的眼前终于一片开朗。 眼前,是一个小学校。 在小学校的后身,一排整齐的小二楼排成一排。 这,就是自己的姥爷家! 而对于现在,93年来说,说是姥爷的新家或许更合适一点。按照后来李宪姥姥杨淑珍的回忆,就是这一年,大舅刚刚出狱,一家人从海林搬到了邦业。 一面回忆着往事,李宪不由自主的走到了那条跟记忆里相差无几的小二楼前。 妈耶、 这原来这厕所打这个时候就有了啊!就说小时候蹲着怎么感觉瘆得慌,这特么三十几年的建筑啊! 嘿! 原来这时候小学校是这样的啊,三十年前敢情这是个足球场,不是篮球场、 进了大观园一般,陷入大家来找茬模式的李宪看什么都稀奇。将眼前景象和自己儿时的印象对比,别有一番乐趣。 正当他东瞅瞅西望望,感觉什么都好玩儿的时候,一阵熟悉的话音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 那是自己无比熟悉的大门。 门没关,里面一家子人正在将堆满了院子的家什一点点的收拾。 很显然,李宪无意之中找砖窑的举动,令自己参与到了一个无比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中——今天,是姥爷家搬到邦业的第一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