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一片哗然-《明末汉之魂》


    第(2/3)页

    出狱后,杨一鹏从长子杨昌朝口中得知了自己能够留下性命完全是东平侯用计的结果,现在又是得到东平侯举荐才成为天津兵备道。

    能够留着有用之躯投身于灭亡建奴的五年平辽大计划,杨一鹏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暗自发誓竭尽所能,争取为“红旗军”打胜仗做好后勤。

    杨帆表字昌朝,乃是杨一鹏的长子,家中突遭变故后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黄汉感恩戴德,他准备带上四个家丁主动投军跟父亲商议。

    杨一鹏得知儿子准备追随征虏大将军做一马前卒,没有认为他有辱斯文,而是鼓励儿子融入“红旗军”争取立下军功。

    “红旗军”不仅仅招收升斗小民,也欢迎大明读书人投笔从戎,杨帆得到了随军主簿的文职,军中如他这样的仕子已经有不少。

    经过郑秀娥出钱粮组织大量人手修补,架设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梁,京师到达天津卫的官道有可能拥有大明最好的路况。

    黄汉率领人马没有急行军因此不会朝发夕至,在第二天傍晚进入卫城。

    天津巡抚贺世寿、兵备道杨一鹏、天津总兵官巢丕昌、东江镇总兵官黄龙、登莱兵备道孙传庭、深弥岛副将毛承禄、广鹿岛副将尚可义。

    龙武水师参将黄勇、薊镇总兵宋鹏飞、福建杨大年,山海关总兵憨子、宁远副将杨汉威等等已经等候多时。

    有了生杀大权,有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无与伦比的武力,是时候从根本上解决大明兵无斗志的根本问题,坚决铲除导致军队军阀化的弊端——家丁制度。

    翌日,携天子剑的征虏大将军召开了第一次大会,监军大太监郑之惠宣读了圣旨过后,辽国公、征虏大将军、辽东文武双经略接受文官武将叩拜。

    这种大仪式下依旧使用朝廷礼仪,“红旗军”中轻易不会这样搞,这一次举行得如此隆重还是杨一鹏和郑之惠、贺世寿、孙传庭商议后张罗的。

    在太多士大夫眼中都认为礼不可废,征虏大将军第一次召集文官武将议事进行战略部署,总要给所有人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