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孝-《贞观泥石流》


    第(1/3)页

    柴家庄的琉璃作坊外,锣鼓喧天,庆贺柴火他们第一批自主操作、符合柴令武标准的素净琉璃出炉。

    平板的、凹凸的;透明的、磨砂的;瓶状的、盘状的,应有尽有。

    这一次,没有再发现钱了。

    给匠人送别的百缗,给柴火他们每人五缗,可都是柴家柜坊的折子。

    至于说匠人要回祁县,    可以通过太原王家的柜坊换成他家的折子,再回祁县使用。

    太原王家的柜坊,又再与柴家柜坊交换单据、结算财帛就是了。

    这一点,与后世大同小异。

    不是柴令武不想留这匠人,是没法留,人家的家眷还在祁县,自己还是王氏的一员,不可能改换门庭的。

    就是烧制所需的石英、长石等原料,    还得通过王家掌控。

    倒不是匠人没教柴火如何识别区分其中的含量、选择适用的原料,只是柴火初上手,指望他一来就担此重任,不现实。

    送走匠人,半边磨砂的素净琉璃开始生产了。

    柴令武总觉得别扭,还是改回了“玻璃”的名称。

    大安宫几个大殿的窗户,柴令武让将作监帮忙测了一下,得到准确的尺寸,让柴火做模子,生产小半边磨砂的玻璃。

    这个时代生产玻璃,都是事先做好模子倒进去。

    根本原因,是切割、打磨困难。

    钻石这东西,古已有之,但因为中华大地是贫钻石区域,能弄到的钻石不多,主要靠从天竺过来的商贾弄来。

    大唐对钻石的需求量并不小,造陶、造瓷、切割琉璃,    都需要这东西。

    民间有句俗语,    “没有金刚钻,    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钻石,此时的标准名称是金刚石。

    虽然柴令武也去西市淘了几颗金刚石回来,让柴火他们当切割工具,可是,不切总比切割好。

    再说,切玻璃那个噪音,真心受不了,刺挠得心里难受。

    麦杆垫了又垫,麻布裹了又裹,才用马车将几车玻璃拉到了大安宫。

    将作监少监阎立本,带着百工监数十名工匠候在戢武殿外头。

    见到柴令武,阎立本那不苟言笑的面容上艰难地挤出一丝弧度。

    “柴博士,本官也擅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