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也仅仅只是国内的,在国际范围上,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关注,《时代周刊》可能会来主动采访他,《科学》《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也会愿意接受他的论文投稿,各种和数学相关的机构或组织都会向他发来邀请,与此同时的还有各种名利…… 许继忽然不知道林晓会怎么选择。 他能不能承受那样的诱惑? 而且,在法国时,他也感受到了那种学术上的纯粹,相信林晓也感受到了。 也正是如此,世界的数学家们都愿意往那里跑。 而在华国,哪里能有这样的氛围呢? 许继作为曾经上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院长,他并不知道。 就像去年十二月底的时候,那位和林晓曾经聊过许多次的徐晨也离开了华国,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 徐晨当初就是主动从美国回来的,但如今又去了美国,如此想来,也算是一种遗憾。 不过往好点想,徐晨去了mit,对于华国那些去mit读数学博士的学生来说也是种好事情嘛,至少人家每年都能够招几个华国学生。 到最后,许继只能祝愿林晓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 二领导要见自己,林晓当然不会拒绝,和许继教授和小周、小施告别后,他便坐上了专车,前往了国院。 在一个宽敞的接待室中等候了一会儿后,门打开了,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挺谦和的老人走了进来。 见到这个经常在电视、新闻上见到的老人,林晓便连忙站了起来,主动走了上去,尊敬地喊道:“二领导!” 老人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说道:“林晓同学,突兀让你过来,不好意思了。” 听到这位主动说抱歉,林晓一时有些受宠若惊,伸出双手和老人握了握,道:“没什么,能和您见面,我也很荣幸。” “这没什么荣幸的。”老人摇摇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在数学上的成就,也很让我佩服啊。” 随后他指了指旁边的座位说道:“先坐吧,不用站着说。” 林晓点点头,然后坐了过去。 旁边那位秘书则走了上去,倒起了茶。 “之前,电视台那边采访你,你说已经证明了那个哥德巴赫猜想,是吗?” “是的。”林晓点点头。 “有把握吗?” 林晓笑着道:“百分之百不敢保证,但是百分之九十九还是有的。” 老人一愣,随后不由失笑:“那看来就是非常有把握了。” 而后他感慨起来:“哥德巴赫猜想啊,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就看过那篇《人民文学》上的报告,了解到了当初陈老先生证明的‘1+2’是什么,那时候我也在上京大学进修,就感到你们这些学数学的人是真正了不起啊,整的都是普通人看不懂的,后来我还关注过一段时间呢,总设计师也专门提起过。” 老人对林晓比起了大拇指,“现在啊,你也算是为它彻底画上句号了。” “谢谢你替我完成了这个遗憾。” 老人拍了拍林晓的肩膀,语气中也充满了缅怀。 林晓笑着说道:“您客气了,对于我来说,完成了一个兴趣上的难题,光是这,我就已经感到满意了。” “说得倒也是。”老人微微一笑,忽然又问道:“如今完成了这个证明,你接下来计划做什么?” 林晓一愣,说道:“虽然完成了证明,不过还需要进行一场学术报告,以及同行评审,才能得到数学界的认可,所以我打算在学校先进行一场报告。” 听到林晓这么说,老人很快意识到这样能给华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你的报告,国内外的数学家们都会过来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