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周青等山谷老人喝完药,说道:“先生,此处离宜州山高路远,门口的驴车过于简陋,晚辈离延安府已然不远,马车就换于先生。那马车系二娘平时使用,还算舒适,也好稍减先生苦楚。” “不可!岂能苦了小娘子?” 周青忙道:“我二人本就不急赶路,一路慢行,正好游山玩水。” 颜素衣接道:“正是,只盼先生莫要嫌弃,奴家巴不得马车换驴车,再慢些才好与慎之哥哥携手同游。” “你这小娘子人如其名,老朽曾为《小山词》作序,其中《望仙楼》里有一佳句,‘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小娘子不仅当得起这国色天香,难得还如此伶俐。哈哈,收了你的好处,老朽也没什么好还的,便送你一幅字吧!笔墨纸砚取来!” 两官差听了,忙从驴车上取来笔墨纸砚。一个官差用袖子在山谷老人前面抹出一块干净地,另一个则铺平纸张,颜素衣素手研墨。 山谷老人也不多说,挥毫就写,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正是秦少游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落款写:“崇宁三年八月九日,偶遇周郎、颜二娘,慕其年少多情,特书少游词以赠。” 题名山谷,又盖了印章。 写完又自长叹一声,说道:“少游比我还年少几岁,竟已故去数年。遥想当年,与东坡少游饮酒作对,何其快哉!” 周青心生向往,那该是何等风采! 颜素衣如获至宝,等到墨干,小心翼翼收了起来。 那俩官差看山谷老人写完了字,对视一眼,其中一个说道:“请先生也赐我等一幅吧,也好传于子孙。” “你二人一路悉心照料,理当奉送!趁着这会,一并写了。”山谷老人刚服了药,这会没怎么咳,爽快答应下来。 那二人忙又铺开纸张,山谷老人略微思索,先写了一张‘仁义为本’,下一张便是‘忠义传家’。俱都题了名,盖了印章。 那二人自是喜不自胜,风干了墨,小心收入怀中。 周青、颜素衣也不急于赶路,将马车赶到门口,喂了些草料,陪着山谷老人聊到半夜。 次日一早,周青与二位官差搭手将马车与驴车上物件做了个对调。 草草吃了些干粮,又服待山谷老人喝了药,两边才一前一后往西京赶。到了西京,就此分别。临别之际,山谷老人送与周青一物。 周青接过之后,心里一惊,那物掌心大小,四四方方,非石非玉却又晶莹剔透,正与那玉佩材质一般。方玉入手也是一股气流入体,比那玉佩还要强上不少。 只是与那玉佩不同的是,方玉中间竟藏了一棵一寸长短小指粗细的竹笋,方玉一面刻了几行小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 “此物系我早年所得,同得数十块,只这一块当中蕴笋,灵意十足,我便将其磨成四方,随身携带。这些年恍惚中觉得这笋长大了些,也不知是时日太久,我忘了原来模样,还是确有成长。竹,虚怀若谷,柔中有刚;挺拔洒脱,俊逸清秀,正好配与慎之小友。”山谷老人笑着说道。 “谢过先生了,晚辈定以此物励志,时时不忘先生教诲!”周青深揖到底说道。 “咱们就此别过吧,老来能遇小友,老朽也算晚年告慰。” “晚辈拜别先生,祝先生一路顺风!”周青再拜道。 山谷老人拍了拍周青肩膀转身上车走了。 周青望着马车,心里颇为不舍,这一别便是生死相隔了吧!正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