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新学-《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页

    像枪炮研制,农业,财会,冶炼,纺织、造船等等,太多太多的领域,都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尤其是化工这一领域,大明必须尽快发展起来。

    面对灾害频生的大环境,在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谋划下,若能研制并生产出初代的肥料,那对保产、增产都是极具好处的。

    “这件事情要多多上心才行。”

    崇祯皇帝边走边说道:“虽说要管的事情很多,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很关心的,绝不能有任何懈怠。        …

    就算是花再多的银子,也要多多募集寒门子弟,这是撑起新学的关键,没有他们在各地的传授,就培养不出新的人才。

    除此之外,川海总会继续发展下去,也要在地方所聚拢孤儿,可恨的是这个世道,但那些孤儿是无辜的。

    既然他们的父母养活不了,那就由我来养。”

    “老爷放心,这件事情是奴婢亲手抓的,绝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王承恩忙回道:“不过有件有趣的事情,顺天府尹孙传庭,在阜财坊那边,亦修建起一所私学。

    现在主要建筑基本竣工了,所招募的适龄学童,多是先前安置的灾民子弟,这件事情在京城引起不小的热议。”

    “是吗?”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笑道:“这些时日真是太忙了,都快忘掉阜财坊那边了,走,我们过去看看。”

    说着,崇祯皇帝便朝阜财坊那边走去。

    此次出宫,对崇祯皇帝来讲,就是散散心,顺便看看京城各坊的情况。

    长时间身处宫廷之内,仅靠一些奏疏了解外面的情况,那终究是不好的,这是脱离现实本质的。

    或许离京巡视天下这种事情,崇祯皇帝现在还不会做,不过在京畿周边转转,多了解地方上的情况,他是会做的。

    毕竟所做的谋划再多,若是脱离现实本质,那终究是另一种形式的空谈误国。

    “经你这般一提醒,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情。”

    去往阜财坊的途中,崇祯皇帝伸手道:“增强新学的底蕴,不能仅靠西山和皇庄所开新学,必须也要在地方上,尽快的推行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