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正心中甚急,却是赶忙出列奏道:“公子,臣下愿帅本部人马出战漕邑,让世人也知我卫国亦有壮士。” 卫国士大夫们对着于正一口一个“邘国小子”,于正自己却总是口称“我卫国”,毕竟在他国为臣,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轻易融入进去的。 谁想此时公子辟疆却于主座上说道: “若是一味退让,只怕日后那漕邑众人见我等卫人软弱可欺,便会更加得寸进尺。 今掠我数百人,明又掠我数百人,我国如今地步又能经得起漕邑几次掠夺呢? 而且如今我国势弱,则更应示强于外。今年诸侯间的正朔之礼,也不见几个使臣来往。诸侯各国如此轻我,正该演武示强一番。 若要用武,选狄人太强,败则立有倾覆之祸;而周边盗匪太弱,胜又不足喜,漕邑大夫却是最好的对手。” 公子辟疆丝毫不提于正,听着皆是中正为国之言,实际上却是完全站在了于正这一边。 如此一说,亲近于他的众大夫们亦改了言辞,纷纷称是,而那几个先前言辞激烈反对的,此时抹不开颜面,但也都明智地选择了闭口不言。 上大夫石祁子聆听了许久,此刻也不再沉默,出言道:“大打固不可,国力不许;退让亦不可,为人所轻。不如二策取其中,不可国战但可做大夫之争。” 众大夫闻其言,便知晓了他的打算:打还是要打,但是要控制其规模。不可成为曹卫两国间的国战,若是国战,以卫国如今的衰弱军力,战则必败,所以只能是大夫之争。 大夫作为封君,有自己的领地、臣民和军队,故而相互间也会有领土、仇怨等各种争端。 大夫间的战争虽然不多,但历来也不是没有。其规模对于现在的卫国来说却是正好,几十乘战车、千人左右的战事,以卫国如今的情况也能勉强应付。 众人又是反复计议多时,终究公子辟疆一派的人多些,口舌之争更有利,而且这折中之策确有可取之处,最后便慢慢形成了卫国君臣共同的决议,宁速大夫等人最后也同意了此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