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庆父死后,莒国便派人前来鲁国索贿。鲁国君臣却说莒人并没有擒送庆父,庆父是在两国边境自杀的,不是莒国之功。这明显是赖账的说辞了,于是莒国国君气氛不过,两国为了这事便在边境干了一仗。 鲁国的季友借着国君赠予的“孟劳”宝刀,在阵前演武的单挑环节中,一举击杀了莒军的主将,导致莒军大溃,鲁国全胜而还。 鲁僖公亲自迎接季友凯旋归国,立之为上相,并赐费邑为其食邑。季友则提出自己和叔牙、庆父同为恒公之后,如今二人身死,而自己独享富贵心中有愧,要国君也赦免二人后代的罪责。 于正检阅公文,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后世被孔子极度厌恶的“鲁之三恒”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季(季友后人季孙氏)、孟(庆父后人孟孙氏)、叔(叔牙后人叔孙氏)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谓之“三桓”。 于正放下鲁国的情报,又拿起郑国的情报来,郑国如今正跟楚国打仗呢。 楚国原本只是一蛮夷小国,如今却也逐渐发展成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诸侯国的一方强国,甚至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僭越称王。 于正想着楚国的发家史,心中不乏感叹,一个国家若要强盛,也就两三代君王足矣,从楚国国君的谥号就能看出其蓬勃发展之势。 楚武王“及通而霸,僭号曰武”,儿子楚文王承继了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从丹阳迁都于郢,全力北进。 楚武王、楚文王二人首创郡县制,将灭掉国家的贵族迁出,直接直辖治理,使得国力蒸蒸日上。又取荆州以为根基,定襄阳以为门户,北向抗衡华夏。 历经楚武王、楚文王二世的“文武之治”,楚国也奠定了如今楚成王熊恽,能与齐、晋争霸的雄厚实力。 “七月,楚人伐郑。” 情报司传递的情报,以飞鸽传书,自然也写不了太多的字,不过于正还是从这简单的几字之中,结合脑海中的历史知识读出了一些信息。 第一,楚国开始全力向北争霸中原了。 因郑国所处的位置在中原的腹地,往后郑国却要真的倒霉了。接下来,郑国若亲中原,则会被楚国攻打,若亲楚国,则会被霸主齐国,以及之后想要争霸的宋、晋两国攻打。若是“朝秦暮楚”,更是会被几国轮流攻打。 郑国一倒霉,那于正的母国邘国就有了可乘之机。于正心中暗自计较着,想着到时能不能从中捞一杯羹,甚至摆脱郑国,重新光复邘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