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三国:汉中祖》


    第(2/3)页

    可以说是,大汉南中治理的首功在李恢,若没有他,大汉北伐的脚步必然会被拖累。

    刘禅好奇问道:“近些年来,李卿是如何治理南中?”

    “臣惭愧,治理南中纲要皆是上丞相规划之谋。恢不过按照上丞相所留遗策,循规蹈矩为之。分化南中蛮夷,行以夷治夷之策,再建军以武治南中,再由各地郡守教化之。”李恢如实回答道。

    刘禅见李恢如此谦逊,丝毫不提自己的功绩,心中也不禁感慨起来。诸葛亮出兵春去秋回,真正留下来治理的大部分还是依靠李恢。

    面对刚刚大乱之后的南中,人心混乱。不过数年,李恢便让南中初步安定,使各郡县能够上交赋税,并向成都提供耕牛、战马、犀革、金银,以充军资。而且还建立起一支能够镇压南中叛乱的强力武装,可见李恢文韬武略的能力。

    刘禅举起酒樽,感慨道:“卿谦虚也,南中安定皆有劳于卿亲力亲为。朕在此举樽以谢李卿。”

    面对刘禅真情实意的道谢,李恢举着酒樽,抿着嘴唇,喜悦说道:“臣恢谢过陛下。”

    说完,刘禅、李恢二人举樽,一饮而尽。

    刘禅放下酒樽,沉吟片刻,说道:“卿可知汉吴中分天下之盟乎?”

    李恢隐约知道刘禅所说此话的意思,拱手答道:“臣有所耳闻,交州归吴。”

    见李恢知道,刘禅轻声一笑,也不隐瞒,说道:“先前大汉封卿为交州刺史,恐要有所变更了。”

    交州名义上属于东吴,大汉出于外交层面,是不能再有交州刺史职位。

    “臣听陛下吩咐!”李恢正色说道。

    刘禅思量少许,说道:“卿年岁已长,或有思家之念,朕欲改封卿为建宁太守,归家乡继任太守一职。”

    根据汉代三互法,本地人一般是不允许担任本地太守,刘禅这个改封便是另类的补偿。

    一心为公,秉公执法的李恢没有拒绝,而是拱手说道:“既然如此,臣请将李氏迁往他地,勿违三互法。”

    李恢提出的建议是特殊情况下,本地人担任本地太守,则将家庭外迁,防止族人因太守为自己族人,贪赃枉法。

    闻言,刘禅不由连声赞扬,说道:“李公真乃公亮志业,秉公理政,识大体,明事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