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特别的银币-《重生之都市捡漏王》
第(1/3)页
他必须得解释明白,免得院长以后每次帮忙打扫卫生,都把一大堆东西拿回来,估计不出一年,孤儿院就变成废料场了。
“院长,你跟大哥在这里挑一下东西,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扔了吧,时间也不早了,搞定之后,给弟弟妹妹们煮饭去,我拿这枚银币回房间里研究研究,如果是好东西,我就拿去一起换钱了。”
陈三顺道。
“好的,你快去研究吧。”
院长得知陈三顺弄了古董杜鹃盆,还有一个黄花梨鼓凳之后,心情大好,按照这种局势下去,那三千万貌似也不是事儿啊。
一天就弄了好几百万呢。
显然,院长想得有点多了,这捡漏哪里会天天有,运气好一天有一两个,运气不好,一个月都未必有一个。
当然,主要还是得看实力和眼力。
而陈三顺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现这么多宝物,一来是际遇,二来是他拥有超强的鉴宝能力,外加一双逆天透视眼,这就是所谓的开挂。
如果没有透视眼,他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漏是发现不了的,连鉴宝大师都发现不了,可想而知普通人,想要捡个漏是多么的困难。
回到房间,陈三顺重新找了一块抹布,将银币放在里面用力地摩搓,动作很慢,手劲儿也很大。
大概十分钟,陈三顺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然后将抹布摊开,一枚直径约莫四厘米的银币,清晰地展现他眼前,带着一抹淡淡的银光。
“漳州军饷!”
看着这四个大字,陈三顺瞪大了双眼。
这是南明王朝发行的钱币,除了已知出土的春秋铲型银币之外,就是漳州军饷的圆形银币。
华夏国最早出现的是外国银饼,称重计算,大的称作“马钱”,是海马形的,中等的称为“花边钱”,小的称为“十字钱”。
“花边钱”有大中小三等,大的重七钱三分左右,中的重三钱有七,小的重一钱有七,民间统称为“洋番”。
据传华夏国最早的银币是在道光二十四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刘韵珂,为镇压湾湾嘉义洪协、郭崇文起义而铸的漳州军饷银,银币成色98%,直径为38毫米到40毫米。
陈三顺翻到背面,银币背面上有两个字,足纹。
这两个字的下面还有两个字,那就是“通行”。
“足纹通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