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你虽在学室上过几天课,但你对法是知之甚少。” “大秦立国,就创立了博士学宫,里面大多为儒生,始皇也向来尊儒,但却几乎从不用儒?” “真的是因儒家无能?” “非也!” “因为儒法相悖。” “你对法家知之甚少,对法家之人更是一无所知,你以为儒法能兼容到如臂指使?” “儒跟法两者很大程度是对立的。” “你可知为何?” 秦落衡摇头。 嬴政负手而立。 漠然道: “因为法出于儒。” “法家的李悝、吴起、商鞅都出自儒家。” “他们都曾进入过儒家人物子夏创建的西河学派,显然儒家教授的经世治国的理论,并不能让他们满意,故而他们开始另寻他法,以驳斥儒家的空洞之言,因而才有了法家。” “儒家之争长达数百年。” “虽然法家脱胎于儒家,但两者的政治主张是南辕北辙。” “儒家基于人性本善,法家基于人性本恶。” “儒家试图通过仁礼来规范天下,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和权术手腕来硬性控制子民,以达到控制天下的效果。” “儒家讲‘仓廪(lin)实而知礼义’。” “法家则认为知礼义是没用的,甚至是可怕的。” “商鞅在《赏刑》中说道:‘博闻、辨慧、礼乐、修行,不可以富贵’,即主张要把知识面广的、聪明的、有礼乐修养的都消灭掉,因为这些人不好管理。’” “儒家讲:‘有恒产而有恒心’。” “法家讲:‘民弱国强’。” “儒家讲要选拔贤能、用有道德的人来治理天下。” “法家讲:‘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功者重禄,能者大官’、‘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有了上述比较,你或许觉得儒家更好。” “扶苏也是这么想。” “但法家能占据天下主流上百年,岂能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法家赏功罚惰、赏罚分明,法家能给大秦子民平等的晋升空间,法家的一切都基于信用,所以大秦才能做到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大秦因变法而强。” “法制早已深入人心,儒家的确有优点,但对于大秦而言,法家显然更合适。” “大秦选了法。” “就只能坚定的执行法制!” 秦落衡抬起头。 惊疑道: “儒法的确有相悖之处,但两者也有互补之处,大秦为何不能取长补短,实行外儒内法?即取儒之仁义,取法之罚恶。” 嬴政冷笑一声。 漠然道: “外儒内法?” “大秦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想实行‘外儒’,则必然或者名义上要推倒‘法’,法之不存,那大秦花数百年才建立起来的法制,岂不是要陷入自溃?” “这是亡国之举!” “取儒之仁义,取法之罚恶。” “始皇曾经也这么考虑过,所以才有了博士学宫的存在,但事实证明始皇的举动是错误的。” “两者很难并存。” “儒法之争,持续上百年,非朝夕能消融。” “你对此并没有太深理解。” “若是启用儒臣,朝堂之上,必定儒法互斗,党同伐异之下,朝堂岂不乱成一团,这对大秦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两者早是水火不容。” “或许你认为始皇能平衡,但平衡的了一时,平衡不了一世,两者注定有强有弱,强者会不断蚕食弱者,直到重新变为独尊一家。” “既然如此。” 第(2/3)页